zhìtóngdào

志同道合

拼音 zhì tóng dào hé 怎么读

注音 ㄓˋ ㄊㄨㄥˊ ㄉㄠˋ ㄏㄜˊ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情投意合   意气相投   心心相印   莫逆之交

反义词 不相为谋   扞格不入   同床异梦   貌合神离   分道扬镳

志同道合的意思

折叠展开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正音”,读作“tóng”,不能读作“tòng”。

辨形”,不能写作“”。

辨析志同道合”与“情投意合”有别:“志同道合”侧重于形容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侧重于形容感情融洽。

歇后语 1. 梁山的兄弟 —— 志同道合
2. 兄妹上大学 —— 志同道合

谜语(谜底:志同道合)

故事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一直心存疑忌,寻找各种机会加以陷害,由于母后的干预,曹丕才没有把弟弟置于死地。曹植苦于无用武之地,他上书说伊尹是陪嫁的小臣、吕尚当屠夫钓叟,他们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汤和周文王,辅佐他们成大业。

志同道合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语本汉・王充《论衡・逢遇》。△“合志同方”、“情投意合

【典源】

#汉・王充《论衡・逢遇》[1]

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2][3][4][5][6][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8],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麤,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

注解

[1]典故或见于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

[2]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3]太公:即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周初贤臣,年老隐于钓,周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阳,相谈甚欢,曰

[4]行耦:作为相同。耦,音ǒu,通“”。

[5]许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7]操违:操守、德行不同。

[8]精麤:精细或粗糙。麤,音,通“”。

参考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

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典故】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论衡》是汉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要有好时机,遇到一个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洁,不保证能够当官。王充列举虞舜、许由二人,都是唐尧时的圣人,但虞舜继承帝统,许由却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时的贤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却饿死首阳山下。虽然都是圣者贤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异,合中有离,人的境遇不同,结果也就迥异,终究都是取决于出生能否逢时,所遇能否得人。后来“志同道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现“志同道合”的书证如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书证】

  • 01.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 02.明・归有光〈题仕履重光册〉:“若前大司寇箬溪顾公,大司空南坦刘公,方与石翁为湖南社会,志同道合,其称许之固宜。”
  • 03.《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
  • 04.《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历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卷索,白头到老,这个谓之了从良。”
  • 05.《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近来又同陈正公合火(伙)贩丝。陈正公也是一文如命的人,因此志同道合。”

【用法】

语义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类别用在“志向投合”的表述上。

例句

小陈和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小王和小朱志同道合,携手创业。

他们志同道合,合开了一家音乐社。

多参加各种活动,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逢假日,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小聚,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一个人虽有诸多朋友,但称得上志同道合的,不过一二人而已。

【辨识】

同义“志同道合”及“情投意合”都有彼此双方极为契合的意思。

异义“志同道合”侧重于志向与理想上的契合;“情投意合”侧重于感情与心意上的契合。

例句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例句
他们志同道合,合开了一家音乐社。
他们相处日久,情投意合,决定厮守一生。

志同道合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have similar ideals and beliefs
  2. 志を同(おな)じくし,意気投合(いきとうごう)する
  3. nourrir le même idéal(poursuivre un objectif commun)
  4. быть связанными общими идеáлами и целями

志同道合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zhì), 心部,共7画

①. 意向。 如: 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②. 记在心里。 如: 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③. 记载的文字。 如: 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④. 记号。 如: 标志。

⑤.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 如: 志子。用碗志志。

⑥. 姓。

读音(tóng,tòng), 口部,共6画

㈠ 同 [ tóng ]

①.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②. 共,在一起(从事)。 如: 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

③. 和,跟。 如: 同流合污。

④. 姓。

㈡ 同 [ tòng ]

①. 〔胡~〕见“胡”。

读音(dào), 辵部,共12画

①. 路,方向,途径。 如: 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②. 指法则、规律。 如: 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如: 道学。传道。修道。

④. 方法,办法,技术。 如: 门道。医道。

⑤.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⑥.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 如: 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⑦.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 如: 会道门。一贯道。

⑧. 说,讲。 如: 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⑨. 用语言表示情意。 如: 道喜。道歉。道谢。

⑩. 线条。 如: 铅笔道儿。

⑪.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⑫.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⑬. 量词。 如: 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⑭.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读音(hé,gě), 口部,共6画

㈠ 合 [ hé ]

①. 闭,对拢。 如: 合眼。合抱。珠连璧合。貌合神离。

②. 聚集。 如: 合力。合办。合股。合资。

③.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 如: 合格。合法。情投意合。

④. 应该。 如: 合该。合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

⑤. 总共,全。 如: 合家欢乐。

⑥. 计,折算。 如: 合多少钱。

⑦.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㈡ 合 [ gě ]

①.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

②.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志同道合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