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ánwénjié

繁文缛节

拼音 fán wén rù jié 怎么读

注音 ㄈㄢˊ ㄨㄣˊ ㄖㄨˋ ㄐㄧㄝˊ

繁体 繁文縟節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连篇累牍   附赘悬疣

反义词 删繁就简

繁文缛节的意思

折叠展开

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
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分句;含贬义,比喻烦琐、多余。

例子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鲁迅《坟 看镜有感》)

正音”,读作“rù”,不能读作“rǔ”。

辨形”,不能写作“”。

繁文缛节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繁琐的仪式或礼节。语本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

【典源】

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据《全唐文・卷六四九・元稹》引)

朕明年有事于[1][2]清宫,[3],繁文缛礼,予心[4]虽旧章具存,而每事思问。求可以教诸生习仪于朝廷者,有司以扑齥上,求其勉慎所职,无令观听者有云,可守太常博士。

注解

[1]南郊:京城南面的郊外,通常为太庙所在,古代天子于此祭天祀祖。

[2]谒:音,进见、拜见。

[3]朝太庙:朝,参拜。太庙,天子为奉祀其祖先而兴建的宗庙。

[4]懵然:糊涂无知的样子。懵,音méng

【典故】

“繁文缛节”典源作“繁文缛礼”,指繁缛的仪式礼节。〈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是元稹代皇帝所拟的诏命,太常博士在唐代主要为掌管宗庙礼仪之官。古时天子祭祀祖先和天地,仪式礼节十分复杂,需有专人教授。因此皇帝下诏,任命王永为太常博士,负责在朝廷中教导诸生祭祀、参拜的礼节。后来“繁文缛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繁缛的仪式礼节。出现“繁文缛节”的书证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缛节为足黼太平;以科条律例为足剔奸蠹。”

【书证】

  • 01.宋・李光《读易详说・卷四・坤下巽上》:“宗庙之礼,莫盛于始盥之时。盖精诚蕴于内,而威仪肃于外。孔子于既灌之后不欲观者,盖繁文缛节,容有伪焉,有不足观者矣。”
  • 02.明・吕坤《呻吟语摘・卷下・世运》:“官盛从丰供,繁文缛节,逐奔世态而以教养为迂儒。世道可为伤心矣!”
  • 03.明・章潢《图书编・卷一三・三礼总叙》:“是故求礼者,无求礼于书,而求诸吾心之天,则浑然大中之道,已在乎我。虽至敬无文,而繁文缛节实自此出也。”
  • 04.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四三・易・程氏周易启蒙辑录》:“《书》则备读诸家,而求其疏通知远之实;《诗》则要性情之发,而验其兴观群怨之机;《礼》则审于节文度数之宜,而略其繁文缛节之末。”
  • 05.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首上・纲领・通论制礼之本》:“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言礼则曰复、曰约;言教则曰一、曰不多,繁文缛节,非圣人语。”
  • 06.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持禄养骄为镇静;以深谋远计为狂愚。以繁文缛节为足黼太平;以科条律例为足剔奸蠹。”

【用法】

语义形容繁缛的仪式礼节。

类别用在“礼仪繁复”的表述上。

例句

政府为了便民,许多行政上的繁文缛节都已经省略了。

古代宫廷里的繁文缛节之多,不是现代人所能想像的。

为了宣扬国威,外交场合上的繁文缛节还是不可或缺。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现代人事事讲求效率,传统的繁文缛节大多已被革除殆尽了。

小明受不了颁奖典礼上令人窒息的繁文缛节,偷偷地溜出礼堂。

他俩怕受不了传统婚礼的繁文缛节,所以决定到法院公证结婚。

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缛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他非常率性,所以受不了这么多的繁文缛节,决定要好好地改革一番。

老一辈的人非常注意公开场合上的繁文缛节,认为这是一种该有的礼貌。

繁文缛节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for malities
  2. 繁文縟礼(はんぶんじょくれい),煩わしい礼法やしきたり
  3. umstǎndliche Formalitǎten(überflüssiges Zeremoniell)
  4. излишняя пышность

繁文缛节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fán,pó), 糸部,共17画

㈠ 繁 [ fán ]

①. 复杂。 如: 繁杂。繁乱。删繁就简。繁难。繁嚣。

②. 多。 如: 繁多。繁重(zhòng )。纷繁。频繁。繁星。繁忙。繁芜。繁博。

③. 兴盛。 如: 繁茂。繁荣。繁华。

④. 生物增生新个体。 如: 繁殖。繁育。繁衍。

㈡ 繁 [ pó ]

①. 〔~台〕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古迹。

②. 姓。

读音(wén), 文部,共4画

①.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如: 灿若文锦。

②. 刺画花纹。 如: 文身。

③. 记录语言的符号。 如: 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④.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如: 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

⑤.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 如: 文化。文物。

⑥.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如: 天文。水文。

⑦. 旧时指礼节仪式。 如: 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⑧.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 如: 文质彬彬。

⑨. 温和。 如: 文火。文静。文雅。

⑩. 指非军事的。 如: 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⑪.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如: 文言。文白间杂。

⑫. 专指社会科学。 如: 文科。

⑬. 掩饰。 如: 文过饰非。

⑭.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如: 一文不名。

⑮. 姓。

读音(rù), 纟部,共13画

①. 繁密的彩饰。

②. 繁多,繁重,繁琐。 如: 缛礼。繁文缛节。

③. 古同“褥”。

读音(jié,jiē), 艸部,共5画

㈠ 节 [ jié ]

①.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 如: 竹节。节外生枝。

②.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 如: 关节。两节车厢。

③. 段落,事项。 如: 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④.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如: 节气。节令。

⑤.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 如: 节日。

⑥. 礼度。 如: 礼节。

⑦.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 如: 节奏。节拍。节律。

⑧. 操守。 如: 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⑨. 省减,限制。 如: 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⑩. 略去,简略。 如: 节选。节录。

⑪.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 如: 符节。使节。

⑫. 姓。

㈡ 节 [ jiē ]

①.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繁文缛节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