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伐罪
吊民伐罪的意思
吊:慰问;伐:讨伐。
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出处:《宋书・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锄强扶弱。
例子: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吊民伐罪的详细解释
【释义】
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下》
[1]人伐 [2],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3]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 [4]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5]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6]我 [7],后来其 [8]。』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9]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10]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 [11],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 [12],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解
[1]齐: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公元前221年时,为秦国所灭。
[2]燕: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公元前222年时,为秦国所灭。
[3]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324),名辟疆,齐威王之子。曾发兵击魏救韩,喜文学游说之士。在位十九年,卒谥宣。
[4]一:初次。
[5]云霓:云与虹。为下雨的征象。霓,音ㄋ一ˊ。
[6]徯:音xī,等待。
[7]后:指君王。
[8]苏:同“苏”,更生、复活。
[9]箪食壶浆:用筐装著干饭,用壶盛著酒浆。指军队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纷纷慰劳犒赏。箪,音dān。食,音sì。
[10]系累:捆绑。累,通“缧”,音léi。
[11]重器:国家的贵重宝器。重,音zhòng。
[12]旄倪:老人和小孩。旄,音mào。
【典故】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号令天下的威权已经不再,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夺,大国经常透过战争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同时逼使弱小的国家听从号令,进而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号称“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此时不过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的情况更加剧烈,无辜百姓伤亡无数。然而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代,却也是思想、学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的戏码此时正在历史舞台上一一演出。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贵民轻君等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国人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的土地,因而引来各国诸侯打算合力讨伐齐国。齐王对于诸侯联军的可能来侵,非常担心,于是询问孟子的看法。孟子听后便举商汤为例,他仅凭著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了天下。当他分别向东方及南方征讨时,西边以及北边国家的百姓们都纷纷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此时企盼商汤早点到来,就像是旱灾时巴望著下雨一样。因为商汤的来到,诛杀了残暴的君王,同时抚慰那些受害的百姓,这就像是下了及时雨一般,人民自然非常高兴。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吊民伐罪”,用来指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
【书证】
- 01.《周书・卷四八・列传・萧詧》:“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
- 02.《宋书・卷九五・索虏列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 03.《三国演义》第三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正应当时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 04.《封神演义》第六六回:“今诸侯八百齐伐无道,吾不久会兵孟津,吊民伐罪,以救生民涂炭,削平祸乱。”
- 05.《东周列国志》第八五回:“吾奉君命吊民伐罪,可劝汝君速降,尚可相见。”
- 06.清・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三合会》:“是以我圣神文武皇帝心怀恻隐,日夜焦忧,用是聚天下之义士,吊民伐罪,大举义旗,以清妖孽。”
【用法】
语义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
例句
①他们打著吊民伐罪的名义,却尽做些烧杀掳掠的事情。
②历史上打著吊民伐罪的旗号,兴兵起义的事件不断重演。
③这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进城后,秋毫无犯,赢得百姓爱戴。
④面对君王昏庸,倒行逆施,抗暴者往往以吊民伐罪为名,取而代之。
⑤各地反对者集结在吊民伐罪的口号下,准备将不适任的领导人拉下台。
吊民伐罪的翻译
- punish the tyrant and comfort the people(console the people and punish the wic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