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ngmíng

物不平则鸣

拼音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怎么读

注音 ㄨˋ ㄅㄨˋ ㄆㄧㄥˊ ㄗㄜˊ ㄇㄧㄥˊ

繁体 物不平則鳴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不平则鸣   不平而鸣

物不平则鸣的意思

折叠展开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
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例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故事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物不平则鸣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物受到不平的待遇就会呼喊。《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

物不平则鸣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omplaint comes where there is injustice.(Injustice will cry out.)

物不平则鸣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wù), 牛部,共8画

①.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 如: 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②. 内容,实质。 如: 言之有物。

③.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 如: 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píng), 干部,共5画

①.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 如: 平地。平面。平原。

②. 均等。 如: 平分。平行(xíng)。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③.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 如: 平列。平局。平辈。

④. 安定、安静。 如: 平安。平服。

⑤. 治理,镇压。 如: 平定。

⑥. 抑止(怒气)。 如: 他把气平了下去。

⑦. 和好。 如: “宋人及楚人平”。

⑧. 一般的,普通的。 如: 平民。平庸。平价。平凡。

⑨. 往常,一向。 如: 平生(a.从来;b.终身)。平素。

⑩. 汉语四声之一。 如: 平声。平仄。

⑪. 姓。

⑫.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

⑬. 古同“评”,评议。

读音(zé), 刀部,共6画

①. 模范。 如: 以身作则。

②. 规程,制度。 如: 规则。总则。原则。细则。

③. 效法。 如: 则先烈之言行。

④.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如: 闻过则喜。

⑤. 表示转折,却。 如: 今则不然。

⑥.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如: 此则余之罪也。

⑦.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 如: 一则房子太小,二则参加的人数多。

⑧.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 如: 则甚(做什么)。

⑨.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 如: 新闻两则。

读音(míng), 鸟部,共8画

①. 鸟兽或昆虫叫。 如: 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②.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 如: 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③.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 如: 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④. 闻名,著称。 如: “以文鸣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