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四的词语

共 1131 条词语 ,只显示前10页 ,当前第 9 页

  • 四逆

    sì nì

    中医学名词。也叫厥冷、手足逆冷。指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等病症。 [查看详情]

  • 四睨

    sì nì

    犹四望。眺望四方。 [查看详情]

  • 四难

    sì nán

    ①.四件困难的事情。②.指难于并得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语出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③.中医学术语。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之症。 [查看详情]

  • 四畔

    sì pàn

    四周。 [查看详情]

  • 四弩

    sì nǔ

    四种用机栝发箭的弓,即夹弩、庾弩、唐弩、大弩。 [查看详情]

  • 四裴

    sì péi

    南朝梁裴黎、裴子野、裴楷、裴绰兄弟四人的合称。 [查看详情]

  • 四铺子着地

    sì pù zǐ zháo dì

    ①.指胳膊与腿全部着地。形容摔得实在。②.形容事情彻底。 [查看详情]

  • 四七

    sì qī

    ①.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②.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③.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④.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⑤.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 [查看详情]

  • 四平

    sì píng

    四处平坦而无险阻。指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 [查看详情]

  • 四品乐

    sì pǐn lè

    汉代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的合称。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品乐》。 [查看详情]

  • 四起八拜

    sì qǐ bā bài

    旧时后辈向尊长行的一种最敬重的礼节。 [查看详情]

  • 四气

    sì qì

    ①.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②.汉儒附会天人相应之说,以喜怒乐哀应四时为四气。 [查看详情]

  • 四其御史

    sì qí yù shǐ

    唐武后废中宗,徐敬业以匡复为辞起兵。武后召见郭弘霸,郭自请往讨敬业,言“臣誓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絶其髓。”武后大悦,授左台监察御史。时号“四其御史”。见《新唐书·郭弘霸传》。 [查看详情]

  • 四穷

    sì qióng

    指鳏、寡、孤、独四种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查看详情]

  • 四轻

    sì qīng

    ①.指人的言论、行动、态度、爱好不端庄稳重。②.兵家语。指利于作战取胜的四项条件。 [查看详情]

  • 四扰

    sì răo

    指马、牛、羊、豕四种驯养的牲畜。 [查看详情]

  • 四人

    sì rén

    四民。 [查看详情]

  • 四衢

    sì qú

    ①.四通八达的大路。②.指四出的通路。③.通达四方。④.交错歧出貌。 [查看详情]

  • 四乳

    sì rǔ

    谓身上有四只乳房。古代传说周文王有四乳,迷信者附会为仁圣之相。 [查看详情]

  • 四塞

    sì sài

    ①.指四方屏藩之国。②.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③.指四方边塞,边境。 [查看详情]

  • 四入头

    sì rù tóu

    宋时任用执政大臣,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挑选,俗呼为四入头。见宋洪迈《容斋续笔·执政四入头》。 [查看详情]

  • 四人天

    sì rén tiān

    见“四梵天”。 [查看详情]

  • 四色问题

    sì sè wèn tí

    将一张地图着色,要求凡有公共边界的两个国家或地区染色不同。1840年德国数学家牟比乌斯首先提出猜想:对于平面上的任何地图,用四种颜色就足够了。1976年美国的阿普尔等人借助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色猜想成立。 [查看详情]

  • 四三

    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 [查看详情]

  • 四膳

    sì shàn

    古代四季的食物。 [查看详情]

  • 四梢

    sì shāo

    ①.指城镇边缘地区。②.指四肢。 [查看详情]

  • 四上

    sì shàng

    ①.指四种上乘的音乐。《楚辞·大招》:“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箫倡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洪兴祖补注:“四上,谓声之上者有四,谓代秦郑卫之鸣竽也,伏戏之《驾辩》也,楚之《劳商》也,赵之箫也。”《初学记》卷十五引南朝梁王暕《观乐应诏》诗:“参差陈九夏,依迟分四上。”一说:四、上,为笛色谱中两种音调。四即宫,上即商。“四上竞气,极声变只”,谓宫声由商而争上,至极而变。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馀论下》引清毛奇龄《竟山乐录》。②.指国君。 [查看详情]

  • 四稍

    sì shāo

    见“四梢”。 [查看详情]

  • 四摄

    sì shè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查看详情]

  • 四深

    sì shēn

    指作诗在体势、作用、声对、义类四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查看详情]

  • 四神纹

    sì shén wén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汉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为流行。 [查看详情]

  • 四声

    sì shēng

    ①.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②.中国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查看详情]

  • 四圣

    sì shèng

    ①.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颛顼、帝喾、帝尧、帝舜。②.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尧、舜、禹、汤。③.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伏羲、轩辕(黄帝)、高辛(帝喾)、禹。④.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周公、太公、召公、史佚。《大戴礼记·保傅》载,成王中立而听朝,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⑤.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唐代肃宗、代宗、德宗、顺宗。⑥.医家称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机为“四圣”。清黄元御着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⑦.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⑧.佛教语。禅林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为“四圣”。 [查看详情]

  • 四生

    sì shēng

    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查看详情]

  • 四施

    sì shī

    ①.向四周散布。②.佛教语。僧徒修习的四种布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见《菩萨戒经》。 [查看详情]

  • 四十八分算潮

    sì shí bā fēn suàn cháo

    半日潮海区高(低)潮时的简易推算方法。是根据半日潮港的高(低)潮时每天再推后约08小时(约48分钟)的办法进行的。推算公式如下:(1)高潮时=[夏历上半月日数-1或夏历下半月日数-16]×08小时+高潮间隙;(2)低潮时=[夏历上半月日数-1或夏历下半月日数-16]×08小时+低潮间隙;(3)高潮时±0612=低潮时;(4)低潮时±0612=高潮时;(5)高潮时±1224=另一高潮时;(6)低潮时±1224=另一低潮时。式中0612和1224分别指6小时12分和12小时24分。 [查看详情]

  • 四失

    sì shī

    学习上的四种过失。 [查看详情]

  • 四诗

    sì shī

    ①.即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的合称。汉代传《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称“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两汉时皆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三家诗除存《韩诗外传》外,馀均亡佚。又有鲁人毛亨,亦传《诗经》,称毛《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东汉。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四家对诗义的说明、文字的解释,均有所不同,参阅清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参见“毛诗”、“三家诗”。②.《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③.称《南》(《周南》、《召南》)、《豳》、《雅》、《颂》为“四诗”。 [查看详情]

  • 四时菜

    sì shí cài

    蔓菁别名。 [查看详情]

  • 四时节

    sì shí jié

    谓一日之内有四季的气候变化。 [查看详情]

  • 四时舞

    sì shí wǔ

    汉祭宗庙时所用的乐舞之一。 [查看详情]

  • 四食时

    sì shí shí

    佛教语。指诸天、三世诸佛、畜生、鬼神之食时。《法苑珠林》卷五五:“食有四种:旦,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 [查看详情]

  • 四时主

    sì shí zhǔ

    神名。主四时。秦汉所祠的八神之一。 [查看详情]

  • 四实

    sì shí

    ①.旧指妇女孝友、柔谦、外和、内敏四德。②.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皆写实在景物的情况。 [查看详情]

  • 四食

    sì shí

    佛教称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或称:段食、更乐食、念食、识食。见《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查看详情]

  • 四使徒

    sì shǐ tú

    油画。德国丢勒作于1526年。以双屏形式表现耶稣的门徒约翰和彼得、保罗和马可。这四个代表正义和仁爱的形象,巨人般充满在狭长的画面里,顶天立地,具有纪念碑意义。 [查看详情]

  • 四氏学

    sì shì xué

    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为孔、颜、孟、曾四姓分别设立的学馆。 [查看详情]

  • 四始

    sì shǐ

    ①.旧说《诗经》有四始,各家说法不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②.(3)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③.指农历正月旦(正月初一早晨,为岁始)、冬至、腊明日(腊日的第二天)、立春。 [查看详情]

  • 四士

    sì shì

    ①.指禹、契、皋陶、后稷。②.指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③.指伍子胥、辅果、穆生、邹阳。④.指蜀中四士: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⑤.指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旭、张若虚。 [查看详情]

  • 四守

    sì shǒu

    ①.四种守卫的方法。②.犹四方。③.星名。 [查看详情]

  • 四世三公

    sì shì sān gōng

    东汉·袁绍,自其高祖至父辈,四代皆有居三公位者,时称“四世三公”。 [查看详情]

  • 四试

    sì shì

    ①.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②.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查看详情]

  • 四书院

    sì shū yuàn

    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查看详情]

  • 四书文

    sì shū wén

    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查看详情]

  • 四术

    sì shù

    ①.诗、书、礼、乐四种经术。②.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③.指四方的通道。 [查看详情]

  • 四双八拜

    sì shuāng bā bài

    犹四起八拜。 [查看详情]

  • 四输

    sì shū

    见“四轮”。 [查看详情]

  • 四唐

    sì táng

    指初唐、盛唐、中唐、晩唐。原为旧时对唐诗的分期。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叙》:“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参见“三唐”。 [查看详情]

  • 四司六局

    sì sī liù jú

    ①.宋代官府贵家设四司六局,为盛大宴会供役。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见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②.明代洪武初年定内官之制,凡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局二人,总司纪、司言、司簿、司闻四司之事;尚仪局一人,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事;尚服局一人,总司宝、司衣、司仗、司饰四司之事;尚食局一人,总司馔、司酝、司药、司供四司之事;尚寝局一人,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之事;尚功局一人,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之事,总称为四司六局。参阅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官考一》。 [查看详情]

  • 四体

    sì tǐ

    ①.指人的四肢。②.书法中指真、草、隶、篆四种字体。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