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复制

ㄑㄩˋ

正文・子集下厶部共5画
康熙字典

正文子集下

厶部

5画

U+53BB

去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厶部

武英殿刻本: 第38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4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94頁,第38

唐韻》、《集韻》、《韻會𡘋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𡘋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陳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𡘋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注解

〔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厶部

〔去〕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土、厶,五行属

〔去〕字造字法是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 大 ),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 )。本义是离开。

〔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ù] ⑴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⑵ 距离,差别⑶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⑷ 除掉,减掉⑸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⑹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⑺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⑻ 汉语四声之一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