奭

复制

shì ㄕˋ

正文・丑集下大部共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丑集下

大部

15画

U+596D

𡚐

奭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武英殿刻本: 第600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254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189頁,第11

古文: 𡚐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施隻切,音釋──盛也。又,赤貌。
詩・小雅》:路車有奭。〔又〕韎韐有奭。或作迄逆切,音𧈅

又,怒也。
前漢・竇嬰傳》:嬰謝病,高遂說嬰曰:有如兩宮奭將軍,則妻子無類矣。俗本譌作螫。

又,人名。燕召公奭,武王十亂之一。又,騶奭。
史記・荀卿傳》:齊人頌曰:雕龍奭。

又,姓。漢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又,《集韻》:黑各切,音郝──義同。

別作𠁗䓇。

注解

〔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奭〕字拼音是shì,独体字,可拆字为大、皕,五行属

〔奭〕字造字法是会意兼形声。从大,从皕,皕亦声。皕( bì ),二百,表示多。本义是盛。

〔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ì] ⑴ 盛大的样子。⑵ 红色。⑶ 恼怒。⑷ 消散的样子。⑸ 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