幑

复制

huī ㄏㄨㄟ

正文・寅集中巾部共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寅集中

巾部

14画

U+5E51

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6頁,第14

同文書局本: 第335頁,第19

標點整理本: 第277頁,第14

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𡘋音揮。
廣雅》:幡也。

又,《說文》:幟也,以絳幑帛著於背。
韻會》:若今救火衣。

又,通作徽。
左傳・昭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註〕徽,識也。〔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其上,被之於背。〔釋文〕識,本又作幟。
前漢・王莽傳》:殊徽幟。〔註〕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

注解

〔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幑〕字拼音是huī,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巾、;、彳、山、帀、攵

〔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uī] ⑴ 同“徽”。标志;符号。《説文•巾部》:“幑,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⑵ 旗帜。《玉篇•巾部》:“幑,幡也。”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