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复制

kàng ㄎㄤˋ

正文・卯集中手部共8画
康熙字典

正文卯集中

手部

8画

U+6297

𪜠

抗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10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422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368頁,第12

古文: 𪜠

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𡘋音伉。
說文》:扞也。
儀禮・既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又,《廣韻》:舉也。
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又,以手舉物也。
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韻》:抵也、敵也。
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又,《集韻》:居郎切,音岡──與掆同,亦舉也。
詩・小雅》:大侯既抗。〔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毛傳〕苦浪反。〔朱傳〕居郎反。

又,《唐韻》:胡郎切;《集韻》:寒剛切,𡘋音杭──義同。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凷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說文》:抗或从木。徐鉉曰:今俗作胡郎切。別見木部。

注解

〔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抗〕字拼音是k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亢,五行属

〔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是抵抗,抵御。

〔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kàng] ⑴ 抵御⑵ 拒绝⑶ 对等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