痓

复制

zhì ㄓˋ

正文・午集中疒部共11画
康熙字典

正文午集中

疒部

11画

U+75D3

痓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1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773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727頁,第10

唐韻》:充自切;《集韻》:充至切,𡘋音厠。
博雅》:痓,惡也。
集韻》:一曰風病。
正字通》:痓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脈爲病,脊强而厥。張仲景《金匱》:脊强者,五痓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瘲。

又,山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

注解

〔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痓〕字拼音是zhì,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至

〔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ì] ⑴ 痉挛:“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⑵ 中医病症名:“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