矰

复制

zēng ㄗㄥ

正文・午集中矢部共17画
康熙字典

正文午集中

矢部

17画

U+77F0

矰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矢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72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825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784頁,第30

唐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正韻》:咨登切,𡘋音增。
說文》:隿䠶矢也。
玉篇》:結繳於矢也。
周禮・夏官》:矰矢用諸弋射。〔註〕矰,高也,可以弋飛鳥。
史記・老子傳》:飛者可以爲矰。班固〈西都賦〉:矰繳相纏。
吳越春秋》:吳師中軍素羽之矰,左軍朱羽之矰,右軍烏羽之矰。〔註〕矰,短矢。韋昭曰:矢名。

又,《韻會》:通作繒。
三輔黃圖》:佽飛具繒繳,以射鳧鴈。〔註〕箭有綸曰繒繳,卽綸也。

集韻》或作𢎒

注解

〔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矢部

〔矰〕字拼音是z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矢、曾

〔矰〕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矢,曾声。矢指箭。本义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ēng] ⑴ 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矢、茀矢,用诸弋射。”⑵ 泛指短箭:“帝俊赐羿彤弓素~,以扶下国。”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