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复制

shì ㄕˋ

正文・午集下示部共5画
康熙字典

正文午集下

示部

5画

U+793A

𥘅

示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09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839頁,第20

標點整理本: 第800頁,第5

古文: 𥘅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𡘋音岐──同「」。
周禮・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釋文〕示,或作祇。

又,姓。
史記・晉世家》示眯明,《左傳》作提彌明。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越嶲郡有蘇示縣。

又,《唐韻》、《集韻》、《韻會𡘋神至切,音侍──垂示也。
說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徐曰〕二,古上字;左畫爲日,右爲月,中爲星──畫縱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廟社神祇皆从示。
玉篇》:示者,語也──以事吿人曰示也。
易・繫辭》: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𥳑矣。
禮・檀弓》: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書・武成》:示天下弗服。

又,與視通。
詩・小雅》:視民不恌。〔箋〕以目視物,以物示人,同作視字。
禮・曲禮》:幼子常視毋誑。〔疏〕示、視古字通。
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師古註〕《漢書》多以視爲示。

又,姓。明宣德中賢良示容。

注解

〔示〕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示部

〔示〕字拼音是shì,独体字,五行属

〔示〕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qí )。本义是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示〕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ì] ⑴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⑵ 对来信的敬称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