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

复制

ㄧˋ

正文・未集中聿部共13画
康熙字典

正文未集中

聿部

13画

U+8084

肄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聿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19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971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937頁,第21

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𡘋音易。
廣韻》:習也。
左傳・文四年》:臣以爲肄業及之也。
禮・檀弓》:君命,大夫與士肄。〔註〕肄,習也。君有命,大夫則與士展習其事。

又,勞也。
詩・衞風》:有洸有潰,既詒我肄。〔傳〕肄,勞也。又,〈小雅〉: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又,《廣韻》:嫩條也。
博雅》:肄,枿也。
詩・周南》:遵彼汝墳,伐其條肄。〔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
左傳・襄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屛。〔註〕夏肄,杞也;肄,餘也──是斬而復生之餘也。

又,水名。
山海經》: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註〕按卽溱水也,或作肄水。

又,與肆通。
禮・玉藻》肆束及帶。〔註〕肆,讀爲肄;肄,餘也。

注解

〔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聿部

〔肄〕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𠤕、聿,五行属

〔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ì] ⑴ 学习;练习。如:肄习;肄业。《説文•聿部》:“𢄥,習也。肄,篆文𢄥。”⑵ 检查;査验。《漢書•酷吏傳•義縱》:“歲餘,關吏税肄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⑶ 蘖;嫩条。《廣韻•至韻》:“肄,嫩條也。”⑷ 余。《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晋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⑸ 劳苦。《玉篇•帇部》:“肄,勞也。” [sì] ⑴ 同“𨽸(肆)”。《集韻•至韻》:“𨽸,《説文》:‘極陳也。’一曰遂也,故也。又姓。或作肆、肄。”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