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

复制

ㄩˋ

正文・申集上艸部共9画
康熙字典

正文申集上

艸部

9画

U+828B

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39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018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986頁,第9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𡘋音羽。
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
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
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又,《儀禮・土喪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

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𡘋音吁。揚子《方言》:大也。
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576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65頁,第20

《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注解

〔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芋〕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于,五行属

〔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是植物名。俗称“芋艿”。

〔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⑵ 指“马铃薯”⑶ 指“甘薯”⑷ 指“荸荠”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