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

复制

ㄌㄧˊ

正文・申集上艸部共21画
康熙字典

正文申集上

艸部

21画

U+85DC

藜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45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065頁,第30

標點整理本: 第1036頁,第5

唐韻》:郎奚切,音犂──蒿類。
禮・月令》:藜莠蓬蒿𡘋興。
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梁之食,藜藿之羹。〔註〕藜草似蓬。
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爲茹,又可爲杖。
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

又,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註〕配藜,披離也。

又,懸藜,玉名。
史記・范雎傳:梁有懸藜。

注解

〔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藜〕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黎,五行属

〔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í] ⑴ 〔~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⑵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