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

复制

wéi ㄨㄟˊ

正文・酉集下辵部共16画
康熙字典

正文酉集下

辵部

16画

U+9055

違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2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262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1246頁,第6

唐韻》:羽非切;《集韻》、《韻會》:于非切,𡘋音幃。
說文》:離也。
廣韻》:背也。
書・堯典》:靜言庸違。〔註〕行事則違背之也。

又,《正韻》:避也、去之也。
易・乾卦》:憂則違之。〔註〕知難而避也。
禮・表記》:事君三違而不出境。〔註〕違猶去也。
論語》:違之,之一邦。

又,《韻會》:奔放曰違。
左傳・宣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疏〕窘迫而奔,及以禮見放,通謂之違。

又,邪惡也、過失也。
左傳・桓二年》:昭德塞違。〔註〕塞違,謂閉塞邪違也。
後漢・百官志》:有違失則劾奏。

又,蓄怨也。
書・無逸》:否則厥心違怨。〔註〕違怨者,怨之蓄于中也。

又,《韻會》:依違,不決也。一作猗違。
前漢・律歷志》:依違以惟,未能修明。又,〈孔光傳〉:猗違者連歲。〔註〕猶依違也。依且違,言兩可也。

注解

〔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違〕字拼音是wéi,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韋

〔違〕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辵( chuò ),韋聲。本义是離開;背離。

〔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éi] ⑴ 背,反,不遵守⑵ 不見面,離別⑶ 邪惡,過失。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