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

复制

zhì ㄓˋ

正文・戌集中阜部共15画
康熙字典

正文戌集中

阜部

15画

U+965F

𠌹

陟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阜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35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351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1340頁,第9

古文: 𠌹

廣韻》、《集韻》、《韻會𡘋竹力切,音稙。
爾雅・釋詁》:陟,陞也。
說文》:登也。
書・舜典》:汝陟帝位。又,〈太甲〉:若陟遐,必自邇。又,〈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詩・周南》:陟彼崔嵬。

又,《廣韻》:進也。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又,《玉篇》:高也。
爾雅・釋山》:山三襲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

又,人名。
書・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

又,《集韻》:的則切,音得。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註〕陟之爲言得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也。

集韻》或作𠉡、徏、徝、騭。

注解

〔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阜部

〔陟〕字拼音是z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步,五行属

〔陟〕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是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ì] ⑴ 登高⑵ 晋升,进用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