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

复制

chóu ㄔㄡˊ

正文・酉集上言部共23画
康熙字典

正文酉集上

言部

23画

U+8B8E

𢢧𠵁𢛇

讎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33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186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1161頁,第11

古文: 𢢧𠵁𢛇

唐韻》:市流切;《集韻》、《韻會》:時流切;《正韻》:除留切,𡘋音酬。
說文》:猶也。
玉篇》:對也。
正字通》:言相讎對也。
詩・大雅》:無言不讎。〔毛傳〕用也。〔正義〕相對謂之讎。讎者,相與用言語,故以讎爲用。〔朱傳〕答也。

又,《爾雅・釋詁》:匹也。〔郭註〕讎,猶儔也。
廣雅》云:輩也。〔郉疏〕儔侶輩類之匹也。
書・召誥》: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傳〕匹也,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又,等也。
前漢・霍光傳》:皆讎有功。〔師古註〕言其功相等類也。

又,當也。
前漢・灌夫傳》:上使御史薄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晉灼註〕讎,當也。

又,《正韻》:售也、償也。
史記・高祖紀》:高祖每酤留飮,酒讎數倍。〔如淳註〕讎,亦售也。〈魏志・衞臻傳〉:子許買物,隨價讎直。

又,《字彙補》:應驗也。
史記・封禪書》:其方盡多不讎。〔索隱註〕相應爲讎。謂其言語不相應,無驗也。

又,《韻會》:仇也。於文言、雔爲讎,雔,鳥之雙也。人之讎怨,不顧禮義,則如禽鳥之爲;兩怒而有言在其閒,必溢惡之言,若禽鳥之聲也。
書・微子》:相爲敵讎。〔傳〕言不和同。
詩・邶風》:反以我爲讎。〔疏〕讎者,至怨之稱。
左傳・襄三年》:稱解狐,其讎也。〔疏〕讎者,相負挾怨之名。

又,《字彙》:報也。
周禮・地官・調人》〔鄭註〕:難相與爲仇讎。〔疏〕按《左氏・桓公傳》云怨耦曰仇,則仇是怨也,讎謂報也。

又,《韻會》:挍也。謂兩本相覆挍如仇讎也。左思〈魏都賦〉:讎挍篆籀。〔註〕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

又,揚子《方言》:予、賴,讎也。秦晉曰讎。

又,姓。
前漢・儒林傳》:沛人讎遷。

又,通作酬。
戰國策》:屬之讎柞。〔註〕與酬酢同。

又,或作稠。
書・微子》:用乂讎斂。〔傳〕馬本作稠,云數也;斂謂賦斂也。

又,《韻會》、《正韻𡘋承呪切,酬去聲──亦償也。
詩・大雅》:無言不讎。有平、去二音。

又,《字彙補》:亦書作讐。

注解

〔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讎〕字拼音是chóu,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雔、言、;、隹、言、隹

〔讎〕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雔( chóu )聲。本义是應答。

〔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óu] ⑴ 应答;对答。《説文•言部》:“讎,猶噟也。”《玉篇•言部》:“讎,對也。”⑵ 相等;匹配。《爾雅•釋詁上》:“讎,匹也。”《廣雅•釋詁一》:“讎,輩也。”⑶ 符合;适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⑷ 应验。《字彙補•言部》:“讎,應驗也。”⑸ 校对;校勘。《正字通•言部》:“讎,校勘書籍曰讎,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也。”⑹ 报复。《字彙•言部》:“讎,報也。”⑺ 付给;酬偿。《墨子•經下》:“賈宜則讎。”⑻ 卖。《洪武正韻•尤韻》:“讎,售也。”⑼ 施行;运用。《韓非子•有度》:“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⑽ 同“仇”。仇怨;仇恨。《楚辭•九章•惜誦》:“專惟君而無他兮,又衆兆之所讎。”⑾ 同“仇”。仇敌。《書•泰誓》:“誕以爾衆士,殄殲乃讎。”⑿ 通“稠”。多次;屡屡。《書•微子》:“降監殷民,用又讎斂,召敵讎不怠。”⒀ 姓。《正字通•言部》:“讎,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