鞄

复制

páo ㄆㄠˊ

正文・戌集中革部共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戌集中

革部

14画

U+9784

鞄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16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1386頁,第38

標點整理本: 第1378頁,第3

廣韻》、《集韻𡘋匹角切,音璞。
說文》:柔革工也。讀若朴。
周禮・冬官・考工記》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註〕:鮑,或爲鞄。
倉頡篇》有鞄。〔釋文〕鞄,匹學切,劉音僕。

又,《唐韻》:蒲角切;《集韻》:弼角切,𡘋音雹。又,《集韻》:蒲沃切,音僕。又,匹沃切,砲入聲。又,《廣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𡘋音庖。又,《廣韻》:蒲巧切;《集韻》、《韻會》、《正韻》:部巧切,𡘋音鮑。又,《廣韻》:防敎切;《集韻》:皮敎切;《韻會》、《正韻》:步敎切,𡘋音鉋──義𡘋同。

注解

〔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革部

〔鞄〕字拼音是p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革、包

〔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áo] ⑴ 古指制皮革的工人。⑵ 古同“匏”,八音之一。⑶ 古同“枹”,鼓槌。⑷ 姓。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