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

复制

ㄐㄧ

正文・戌集下食部共11画
康熙字典

正文戌集下

食部

11画

U+98E2

飢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食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90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1416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1411頁,第8

唐韻》、《集韻》:居夷切;《韻會》:居狋切,𡘋音肌。
玉篇》:餓也。
書・舜典》:黎民阻飢。
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飢。〔註〕五穀不成。〔又〕仍飢爲荐。〔註〕連歲不熟。
韓詩外傳》: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飢。

又,《正字通》:國名。西伯伐飢國,滅之。

又,姓。
左傳・定二年》:殷人七族,有飢氏。又,漢有大豪飢恬。
〇〔按〕《說文》飢、饑二字,飢訓餓,居夷切;饑訓穀不熟,居衣切。汪來虞〈方伯〉說:饑饉之饑从幾,飢渴之飢从几,諸韻書俱分列支、微兩韻,止《集韻》飢字訓或从幾,經傳頗通用。
長箋》云近代喜茂密者通作饑,趨𥳑便者通作飢,遂成兩謬。經傳不誤,恐傳寫之譌也。

集韻》:別作𩚮

卷目考證・戌集下 部首食部

愛日堂藏本: 第83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79頁,第5

《左傳・定二年》殷人七族,有飢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人改殷民。

注解

〔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食部

〔飢〕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飠、几

〔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ī] ⑴ 餓。《書•舜典》:“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⑵ 通“饑”。災荒;五穀不熟。《墨子•七患》:“五穀不收謂之飢。”⑶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黎城縣東北。《史記•殷本紀》:“西伯伐飢國,滅之。”⑷ 姓。也作“饑”。《廣韻•脂韻》:“飢,姓。《左傳》殷人七族有飢氏。”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