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

复制

kūn ㄎㄨㄣ

正文・亥集上髟部共13画
康熙字典

正文亥集上

髟部

13画

U+9AE1

髡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上 部首髟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74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1452頁,第31

標點整理本: 第1448頁,第32

唐韻》:苦昆切;《集韻》、《韻會》、《正韻》:枯昆切,𡘋音坤。
說文》:𩮜髮也。从髟,兀聲。或从元。
周禮・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積。〔註〕王之同族不宮之者,髡頭而已。
前漢・𠛬法志》:當黥者,髡鉗爲城旦舂。

又,人名。
孟子註》:淳于髡,齊之辨士。

又,樹禿曰髡。
齊民要術》:種柳千樹足柴,歲可髡二百樹。

又,《集韻》:去骨切,音窟。又,五忽切,音兀──義𡘋同。

注解

〔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髟部

〔髡〕字拼音是kū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髟、兀,五行属

〔髡〕字造字法是形声 。( kūn )从髟( biāo ),与毛发有关,兀( wù )声。本义是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

〔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kūn] ⑴ 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⑵ 古代指和尚。⑶ 古代称修剪树枝。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