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ㄑㄩˇ

卷三又部共8画
说文解字

卷三

又部

8画

U+53D6

七庾切

取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七庾切頁碼90頁,第9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附注段玉裁注:「稱《周禮》,又稱《司馬法》釋之,以說從耳之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此矩反頁碼246頁,第5行,第1

取捕取也。從又、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七庾切古音第四部頁碼462頁,第3許惟賢208頁,第5

取捕取也。

段注《幸部》曰:執,捕罪人也。

从又耳。

段注七庾切。四部。

《周禮》。獲者取左耳。

段注《大司馬職》。

《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段注偁《周禮》,又偁《司馬法》釋之。以說從耳之意。

白话解释

取,捕杀。字形采用“又、耳”会义。《周礼》上说:“获胜者割下敌人的左耳。”《司马法》上说:“载献聝。”聝,就是耳朵。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取字都是從又取耳,表示割取耳朵,以會古代戰爭中,戰勝者割取敵人左耳以記功。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取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78頁,第16字
2陳昌治本第250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98頁
4說文校箋第122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116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411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70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64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59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72頁,第25字
11標注說文第121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90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480頁【補遺】第16516頁
14通訓定聲第1453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247頁【崇文】第985頁
16說文句讀第350頁
17說文新證第20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44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12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