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pàn ㄆㄢˋ

卷二半部共9画
说文解字

卷二

半部

9画

U+53DB

薄半切

叛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薄半切頁碼37頁,第2

叛半也。从半反聲。

附注王筠句讀:「(《玉篇》、《廣韻》)皆無『半也』之說,不知為何字之譌。」朱駿聲《通訓定聲》:「按:反也。从反,半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蒲腕反頁碼116頁,第7行,第2

叛半也。從半反聲。

鍇注臣鍇曰:「離叛也。《春秋》曰:『欒盈入于曲沃以叛,使其邑於國分半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薄半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99頁,第1許惟賢88頁,第3

叛半反也。

段注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以半反釋叛。如以是少釋尟。

从半反。半亦聲。

段注按各本云:半也。从半反聲。轉寫者多奪字耳。薄半切。十四部。古多假畔爲叛。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革命黨可稱反(自主),服從外國可稱叛(依他)。

有自主權而抗政府者曰反(革命黨),服從外國而侵本國者曰叛(反,犯上也;叛,犯上而媚外也。)言反于此而不反于彼,故从半反。

有自主權而抗政府者曰反,藉手外人而侵本國之土地者曰叛。

白话解释

叛,分离。字形采用“半”作边旁,采用“反”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叛」字篆文從反、半聲。楷書繼承篆文的形體。字從「反」為義符,表示反叛的意思;從「半」為聲符,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半」字本義為「物中分也」,物中分後,則各占一半,各占一半的往往互相不容,因此「叛」字從「反」聲,與「物中分互不相容」意義相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叛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7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10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94頁
4說文校箋第4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41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144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7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8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2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7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4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37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003頁【補遺】第16284頁
14通訓定聲第297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2頁【崇文】第445頁
16說文句讀第140頁
17章授筆記第58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685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12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