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chuí ㄔㄨㄟˊ

卷十三土部共8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土部

8画

U+5782

是爲切

𡍮𡸁

垂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是爲切頁碼456頁,第24

𡍮

異體垂、𡸁

𡍮遠邊也。从土𠂹聲。

附注《玉篇・土部》:「𡍮,《說文》垂。」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是吹反頁碼1073頁,第5行,第1

𡍮逺邊也。從土𠂹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是爲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2771頁,第2許惟賢1205頁,第1

𡍮遠邊也。

段注辵部曰:邊者,行𡍮崖也。𡍮者,遠邊也。崖者,高邊也。邊本謂行於𡍮崖。因之𡍮崖有遠邊高邊之偁。厓有山邊之偁矣。《逍遙游》。翼若𡍮天之雲。崔云:𡍮猶邊也。其大如天一面雲也。《漢書》。千金之子,坐不𡍮堂。謂坐不於堂之邊也。𡍮本謂遠邊。引申之,凡邊皆曰𡍮。俗書邊𡍮字作𨼦。乃由用𡍮𠂹。不得不用𨼦𡍮矣。《𨸏部》曰:𨼦,危也。則無邊義。

从土。𠂹聲。

段注是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邊垂。垂下當作𠂹

遠邊也。邊垂。𠂹下。

邊垂。下𠂹

白话解释

垂,偏远边疆。字形采用“土”作边旁,“”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王作?姬鼎〉「垂」字作「(?)」,下不從土;戰國文字作,下並從土,如〈二十九年高都令劍〉工師之名「垂」作「」。篆文「垂」有兩形,一類作?,下不從土,《說文‧?部》:「?,艸木華葉?,象形。」像草木花葉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一類下從「土」作垂,「?」本「垂」之初文,後引申為邊疆之義,轉注為從「土」、「?」聲的「垂」,保留其「下垂」之本義。《說文‧土部》:「垂,遠邊也。从土、?聲。」指邊疆,是「陲」字初文,後來引申為下垂、懸掛等義,轉注為從「阜」、「垂」聲的「陲」,保留「遠邊」之本義。「垂」從土、?聲,表示與土地邊際相關;從垂,表示音讀,兼表「僻遠」之義,本義為僻遠邊境。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臺灣標準字作「垂」,規範字作「」。

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05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166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867頁
4說文校箋第60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543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201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37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75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88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61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584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481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3313頁【補遺】第18003頁
14通訓定聲第199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206頁【崇文】第4821頁
16說文句讀第1992頁
17章授筆記第570頁,第11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30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57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