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shēng ㄕㄥ

卷十二耳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耳部

17画

U+8072

書盈切

聲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頁碼399頁,第11

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

附注徐鍇繫傳:「八音之中,惟石之聲為精詣,入於耳也深……故於文耳殸為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殸耳,會以耳聞殸(磬)聲之意;从口,口亦發聲器官。」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識征反頁碼960頁,第2行,第1

聲音也。從耳殸聲。

鍇注臣鍇曰:「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書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2366頁,第3許惟賢1028頁,第8

聲音也。

段注音下曰:聲也。二篆爲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从耳。殸聲。

段注書盈切。十一部。

殸,籒文磬。

段注見《石部》。

白话解释

声,音响。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殸”作声旁。“殸”,籒文写作“磬”。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耳、從口,殸聲。從耳,表示聽聞聲音;從口,指發出聲音;殸聲,聲兼義,表示以手持槌擊殸,使其發出聲音。戰國文字字形作「從耳、殸聲」,省去口字。篆文、隸書、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7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100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56頁
4說文校箋第522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472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731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292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85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1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3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501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415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684頁【補遺】第17777頁
14通訓定聲第3442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1038頁【崇文】第4149頁
16說文句讀第1703頁
17說文新證第84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81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101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