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卷三攴部共7画
说文解字

卷三

攴部

7画

U+5B5C

子之切

孜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子之切頁碼97頁,第19

孜汲汲也。从攴子聲。《周書》曰:「孜孜無怠。」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則欺反頁碼260頁,第5行,第1

孜汲汲也。從攴子聲。《周書》曰:「孜孜無怠。」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子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491頁,第1許惟賢220頁,第2

孜孜孜,

段注二字今補。

汲汲也。

段注《廣雅》。孜孜,汲汲,劇也。按汲汲與彶彶同。急行也。

从攴。子聲。

段注子之切。一部。

《周書》曰:孜孜無怠。

段注《大誓》篇文。見詩文王《正義》引。又見《史記・周本紀》。字作孳孳。按伏生二十八篇本無《大誓》。民閒後得《大誓》。博士習而讀之。合二十八篇爲二十九篇。司馬遷《史記》,董仲舒《對策》、《劉向・說苑》,及終軍,班伯,谷永,匡衡,平當奏對多用之。此今文《大誓》也。孔安國得壁中古文。有《大誓》三篇。古文家馬,鄭,王皆作注。與今文字或異。如流爲雕。馬曰雕,𬷮鳥。此古文《大誓》作雕之證。《尙書大傳》,鄭所引禮說,《周本紀》、《董仲舒傳》皆作烏。此今文《大誓》作烏之證。鄭注云:雕當爲雅。雅,烏也。此據今文正古文也。《說文》此及搯下涘下所引皆古文《大誓》也。許作孜。《史記》作孳。葢亦古文今文之異也。唐孔穎達,賈公彥謂枚頤本三篇爲眞古文。則不得不謂馬,鄭,王所注爲今文《大誓》。詳見《古文《尙書》撰異》。

白话解释

孜,勤勉不怠。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子”作声旁。《周书》上说:“孜孜不怠。”。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攴」、「子」二字構成。從攴,示為動作。從子,聲符,注明音讀。隸書承之,所從攴,隸變作「攵」,失其原形。楷書承自隸書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孜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91頁,第17字
2陳昌治本第263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209頁
4說文校箋第128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123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437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750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176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636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77頁,第23字
11標注說文第128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95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640頁【補遺】第16545頁
14通訓定聲第65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259頁【崇文】第1033頁
16說文句讀第370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644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334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