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duì ㄉㄨㄟˋ

卷三丵部共14画
说文解字

卷三

丵部

14画

U+5C0D

都隊切

𡭊

對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都隊切頁碼79頁,第4

𡭊

𡭊譍無方也。从丵从口从寸。

對𡭊或从士。漢文帝以爲責𡭊而爲言,多非誠𡭊,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附注段注本作「對,𡭊或从士。」按:甲骨文、金文「對」字從丵,從土,從寸,隸書亦從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得悔反頁碼219頁,第4行,第2

對譍無方也。從丵、口、寸。

鍇注臣鍇曰:「有問則對,非一方也。張釋之曰『嗇夫喋喋』是也。寸,法度也。會意。」

反切………頁碼219頁,第5行,第1

𡭊或從士。漢文帝以爲責對而爲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

鍇注臣鍇曰:「漢文帝幸虎圈,問守尉。禽獸簿守尉不能對,嗇夫從㫄代對,甚悉文帝悅。張釋之曰:『秦以利口而亡,周勃張相如似不能言者。』帝感悟,責對者見責問而對,故云非誠。《易》曰:『尚口乃窮。』故去口。士,事也,取事實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都隊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410頁,第3許惟賢185頁,第3

對𧭭無方也。

段注《聘禮》注曰:對,荅問也。按對荅古通用。云𧭭無方者,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以大者則大鳴。叩以小者則小鳴也。無方故從丵口。

从丵口。从寸。

段注寸,法度也。丵口而一歸於法度也。都隊切。十五部。

𡭊或从士。漢文帝㠯爲責對而面言。

段注依《廣韵》訂。

多非誠對。故去其口㠯從士也。

段注鍇曰:士,事也。取事實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趙氏明誠曰:據古鐘鼎皆作對。是漢文亦從古耳。非肊更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从士並非漢文帝所造,如武則天造十三字。非盡造也,用古字耳。

應無方,故从丵。檢《小學答問》。

白话解释

对,回答问题不拘泥方法。字形采用“丵、口、寸”会义。汉文帝认为,在被责问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多半不是诚实的回答,所以去 掉“对”字的“口字边”,而采用“士”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與金文都像朝著樹用手栽種培土的樣子,表示朝向的意思。《說文》所錄篆文作從「丵」、「口」,從「寸」,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丵」,指草木叢生,有多的意思;「丵」、「口」表示應答可以有很多種;「寸」表示守分寸。指應答詢問沒有一定內容,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禮記‧學記》)」。但是雖然應對不同,還是要守住原則。《說文》中又附另一重文,把「口」換成「士」,取士以誠對策的意思。隸書、楷書皆從篆文而稍有變化。

對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7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224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77頁
4說文校箋第109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102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36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62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46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3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5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109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80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3209頁【補遺】第16471頁
14通訓定聲第2360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225頁【崇文】第897頁
16說文句讀第310頁
17說文新證第169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19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60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280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