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chóng ㄔㄨㄥˊ

卷九山部共11画
说文解字

卷九

山部

11画

U+5D07

鉏弓切

崇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下反切鉏弓切頁碼307頁,第7

崇嵬高也。从山宗聲。

附注段玉裁改「嵬高」作「山大而高」,並注云:「《大雅》『崧高維嶽』,《釋山》、《毛傳》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閒居》引《詩》『崧』作『嵩』,『崧』、『嵩』二形,皆即崇之異體。」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八反切助弓反頁碼764頁,第1行,第1

崇嵬高也。從山宗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下反切鉏弓切古音第九部頁碼1758頁,第3許惟賢769頁,第10

崇山大而高也。

段注各本作巍高也三字。今正。《大雅》。《崧高》維嶽。《釋山》、《毛傳》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閒居》引詩崧作嵩。《釋名》作山大而高曰嵩。崧嵩二形皆卽崇之異體。韋注《國語》云:古通用崇字。《太平御覽》及徐鉉皆引其語。《詩・序》曰: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此崇之故訓也。《河東賦》:瞰帝唐之嵩高,眽隆周之大寧,嵩高卽崇高也。漢碑曰:如山如岳,嵩如不傾,謂崇而不傾也。中嶽《禹貢》謂之外方,秦名大室,漢武帝始謂之崇高山。因以山下户三百爲之奉邑,名曰崇高縣。《武帝紀》、《郊祀志》、《地理志》,《封禪書》可證。崇字地里志作崈。體之小異耳。《史》、《漢》或崇嵩錯出。要無礙爲一字。惟《後漢書・靈帝紀》:熹平五年復崇高山爲嵩高山。語大可疑,證以東觀紀,堂谿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爲嵩高山。是則非復崇高爲嵩高,乃改崇高爲嵩高。葢其時六書之學不明。謂嵩與崇別而改之,沿至今日,尙仍其誤。李賢注云:《前書》武帝祠中嶽,改嵩高爲崇高,《前書》未𡮢有此文,武帝改大室爲崇高。武帝以前但曰大室,不曰嵩高也。崇高本非中嶽之專偁,故淺人以崇爲氾辭。嵩爲中嶽,強生分別,許造《說文》不取嵩崧字。葢其時固憭然也。崇之引伸爲凡高之偁。《大雅》,福祿來崇。傳曰:崇,重也。《禮經》崇酒注:崇,充也。《邶風》:崇朝其雨。傳曰:崇,終也。皆音近假借。或問《釋山》嵩高爲中嶽,非古名嵩高之證與,曰嵩卽崇字。《封禪書》曰:秦有大室,𧙈大室嵩高也,此謂秦之大室卽漢之崇高也。《釋山》之嵩高葢漢人語。非本經。故許嶽字下言大室,不言崇高。

从山宗聲。

段注鉏弓切。九部。此篆舊在岊篆之後,解云嵬高也。必𨍭寫之誤,今依《玉篇》移其次。依毛傳、《釋名》易其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中嶽稱崇高。鯀之國在陽城,嵩山亦在陽城,嵩山古稱崇,故鯀稱崇伯。後人謂嵩高為漢武帝改為崇高,非也。

嵩、崧古無,皆當作崇。

中嶽稱崇高。鯀之國在陽城,嵩山亦在陽城,鯀稱崇伯,故知嵩山古稱崇。漢人謂嵩高為漢武帝改為崇高,非也。

鲧之都在陽城,嵩山亦在陽城,嵩山古已稱崇,故鯀稱崇伯。後人謂嵩高為漢武帝改為崇高,非也。

白话解释

崇,山岭巍峨高耸。字形采用“山”作边旁,“宗”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從山、宗聲。《說文》解釋為「嵬高」。隸書、楷書字形相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崇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05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764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585頁
4說文校箋第392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368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32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26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55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95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39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380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314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194頁【補遺】第17396頁
14通訓定聲第232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92頁【崇文】第3165頁
16說文句讀第1255頁
17章授筆記第386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234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880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