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ㄅㄛˊ

卷十二手部共13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手部

13画

U+640F

補各切

搏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頁碼401頁,第25

搏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尃聲。

附注容庚《金文編》:「『搏』从『干』。」「或从『戈』。」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本泊反頁碼964頁,第7行,第3

搏索持也。從手尃聲。一曰至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385頁,第6許惟賢1036頁,第13

搏𡩡持也。

段注𡩡各本作索。今正。入室𢯱𡩡𡩡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人。搏諜賊。《釋文》云: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貍,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爲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云: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後人所謂捫搎,摸𢱢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取也。《又部》取下云捕也。是與𡩡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爲搏擊。又按搏擊與𡩡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𢫦字之叚借。

从手。尃聲。

段注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說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

一曰至也。

段注此別一義。葢搏亦爲今之附近字。許則云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考工記》之「搏埴」,搏,迫也,敲也。「搏扶摇而上者九萬里」,搏,迫也。今譌作搏,不通。

與今捕誼同。搏擊乃𢫦字之借。𢫦音轉為𢃳,今打靶掌是也。《考工記》「搏埴」,《莊子》「搏扶摇而上」,皆𢫦之借。

𡩡持也。《考工記》「搏埴」,搏,迫也,敲(?)也。《莊子》「搏扶摇而上者九萬里」,搏,迫也,言兩只翅膀拍!拍!!拍!!!的飛上去了。今誤作搏,不可通矣。

搏【卜】。「搏扶搖(風也)而上者」字,今作搏,不通。搏,迫也。

白话解释

搏,捆绑俘获。一种说法认为,“搏”是“至”的意思。字形采用“手”作边旁,“尃”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又、峀(「圃」的初文)聲;金文從干、尃聲;戰國文字從手、尃聲。篆文、隸書、楷書同戰國文字。字從「又」、從「手」都是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干」也是義符,表示以武器搏鬥。從「峀(圃)」為聲符,不兼義,「峀(圃)」的本義為菜圃、花圃,與「搏」義無關。但是,「搏」從「尃」為聲符,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尃」的本義為「布也」,似乎與「搏」義無關,但古文字學者大都認為「尃」就是「搏」的初文,因此「搏」從「尃」聲應有兼義的功能。除甲骨文外,「搏」字各體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

搏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2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010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61頁
4說文校箋第526頁,第19字
5說文考正第474頁,第21字
6說文今釋第1743頁,第7字
7說文約注第294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89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3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5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504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18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758頁【補遺】第17792頁
14通訓定聲第1613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44頁【崇文】第4173頁
16說文句讀第1716頁
17章授筆記第492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3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09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