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měi ㄇㄟˇ

卷一屮部共7画
说文解字

卷一

屮部

7画

U+6BCF

武罪切

𡴋𡴋𣫭

每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武罪切頁碼15頁,第3

𡴋

異體𡴋𣫭、每

𡴋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鉉注臣鉉等案:《左傳》:「原田每每。」今別作莓。非是。

附注徐灝注箋:「𡴋,隸變作每。因借為語辭,故又加艸作莓。」「語辭之每訓雖者,似與盛義無涉。」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女;金文或从母,上象髮飾盛美。小篆髮飾形簡化。」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梅礧反頁碼62頁,第3行,第1

𡴋艸盛上出也。從屮母聲。

鍇注臣鍇曰:「屮則象上出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武罪切古音第一部頁碼84頁,第2許惟賢36頁,第3

𡴋艸盛上出也。

段注《左傳》。輿人誦曰:原田每每。杜注。晉君美盛,若原田之艸每每然。《魏都賦》蘭渚每每,用此。俗改爲莓。按每是艸盛。引伸爲凡盛。如品庶每生。貪也每懷。懷,私也。皆盛意。毛公曰:每,雖也。凡言雖者皆充類之辭。今俗語言每每者,不一端之辭。皆盛也。

从屮。母聲。

段注武罪切。《左傳音義》亾回梅對二反。古音在一部。李善莫來反。

白话解释

每,草叶茂盛,叶片向上长出的样子。字形采用“屮”作边旁,采用“母”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每」字,像女子頭戴飾物之形。金文與甲骨文構形同從女,或從母,戰國文字皆從母,而頭飾小變。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語義除甲骨卜辭孳乳為「晦」、「悔」,金文孳乳為「誨」、「敏」,戰國文字孳乳為「繁」,並與女子身分相關,甲骨文生育之「毓」,所從女子也從「每」可為旁證,不牽涉艸木之義。篆文字形與從母一系構形同,但語義則據「原田每每」,分析為从「屮」、「母」聲之形聲字,大徐本《說文‧屮部》:「,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臣鉉等案:『《左傳》『原田每每』,今别作『莓』。非是。』」以「屮」像草木初生之形,而引申有茂盛之義,並以「母」表示音讀,兼表不斷成長之義,本義為艸木茂盛。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與記錄「女」、「母」意思的「每」,一在〈毋部〉,一在〈屮部〉,當為同形異義的「同形字」。

每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47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58頁
4說文校箋第19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16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57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9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48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8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1頁,第2字
11標注說文第17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15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431頁【補遺】第16198頁
14通訓定聲第80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5頁【崇文】第177頁
16說文句讀第53頁
17說文新證第65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368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0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