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yǎn ㄧㄢˇ

卷十一水部共7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7画

U+6C87

以轉切

沿沿

沇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以轉切頁碼361頁,第16

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爲泲。从水允聲。

沿

異體沿

沿古文沇。

鉉注臣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與件反頁碼885頁,第5行,第1

沿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爲泲。從水允聲。

鍇注臣鍇按:《漢書》:「王屋山在垣縣東北,沇水所出,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

鍇注今按:沇出王屋山東,至溫縣西北,始名泲水。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入河。與河竝流過成皋。軼出爲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北。又東過冤昫縣,南至定陶縣南。又東北流,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爲二,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過盧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

反切與川反頁碼886頁,第3行,第1

古文沇如此。

鍇注臣次立按:《說文》徐鉉注云:「《口部》已有此,重出。」又本部下文沿字注云:「縁水而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以轉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108頁,第2許惟賢921頁,第2

沿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

段注謂垣縣東之王屋山。《水經》云垣縣東王屋山是也。

東爲洓。

段注各本作河東東垣。誤倒一字。今依《水經》正。《周禮・職方》氏注,《山海經》注皆云東垣。衍字耳。《漢志》眞定縣故東垣非此地。若晉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東垣。則今河南府之新安縣也。河東郡垣,二志同。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是其地。垣曲縣縣西北二十里有垣縣城是也。《前志》垣下曰:《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熒陽北地中。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過郡九者,河東河內陳畱梁國濟陰泰山濟南齊郡千乘也。《水經》曰: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爲濟水。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王屋山今在濟源縣西八十里。沇水所出。《北山經》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云:㶌沇聲相近。卽沇水也。《尙書》某氏傳曰:泉源爲沇。流去爲濟。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爲沇州。《口部》曰: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

从水。允聲。

段注以轉切。十四部。

古文沇如此。

段注各本篆作沿。誤。今正。臣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按《口部》小篆有㕣。然則鉉時不從水旁也。《口部》㕣下曰:山閒淊泥地。從口。從水敗皃。葢㕣字在古文則爲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閒淊泥地。如孌字在籒文則訓順。在小篆則訓慕。皆同形而古今《異義》也。古文作㕣。小篆作沇。𣜩變作兖。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俗作兖。

水名。沇州,俗作兖,乃譌字。

今俗兖。

沇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4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907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688頁
4說文校箋第466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430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56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65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29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29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84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451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374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678頁【補遺】第17615頁
14通訓定聲第313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933頁【崇文】第3729頁
16說文句讀第1507頁
17章授筆記第445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32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006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