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zhēn ㄓㄣ

卷十一水部共15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一

水部

15画

U+6F67

側詵切

潧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側詵切頁碼363頁,第6

潧水。出鄭國。从水曾聲。《詩》曰:「潧與洧,方渙渙兮。」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側詵反頁碼891頁,第4行,第1

潧水,出鄭國。從水曾聲。《詩》曰:「潧與洧,方渙渙兮。」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側詵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2138頁,第1許惟賢932頁,第1

潧潧水。出鄭國。

段注鄭國謂周之鄭國,卽漢之新鄭也。《鄭語》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水經》曰: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酈云:出鄶城西北雞絡隖下。東南流,左合𣸢水。又南,左會承雲山水。又東南,逕鄶城西。謂之桺泉水。又南,注於洧。世亦謂之爲鄶水也。今溱水在河南開封府密縣。東北流經新鄭縣西北。南流合洧水爲雙泊河。而洧盛溱涸矣。

从水。曾聲。

段注側詵切。十二部。按曾聲則在六部。而經傳皆作溱。秦聲。《鄭風》騫裳涉溱,與豈無他人爲韵。學者疑之。玉裁謂《說文》、《水經》皆云潧水在鄭。溱水出桂陽。葢二字古分別如是。後來因《鄭風》異部合韵。遂形聲俱變之耳。

詩曰:潧與洧,方汍汍兮。

段注汍音丸藥之丸。各本作渙渙。今正。此《鄭風》文也。今《毛詩》作渙渙。春水盛也。《釋文》曰:《韓詩》作洹洹。音丸。《說文》作汎。音父弓反。按作汎父弓反,音義俱非。葢汍汍之誤。汍汍與洹洹同。《漢志》又作灌灌。亦當讀汍汍。皆水盛沄旋之貌。引此詩者爲潧字之證。知今經傳皆非古本。《廣韵》曰:詩作溱洧,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潧洧,今借溱。

潧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17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12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691頁
4說文校箋第469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432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57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66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33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0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85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454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378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745頁【補遺】第17630頁
14通訓定聲第27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942頁【崇文】第3765頁
16說文句讀第1521頁
17章授筆記第447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48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009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