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pàn ㄆㄢˋ

卷十三田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田部

10画

U+7554

薄半切

畔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薄半切頁碼458頁,第16

畔田界也。从田半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蒲腕反頁碼1077頁,第2行,第1

畔田界也。從田半聲。

鍇注臣鍇按:《列子》曰:「聽逰於疆畔者。」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薄半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783頁,第2許惟賢1209頁,第4

畔田界也。

段注田界者,田之竟處也。《左傳》。子產曰: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一夫百畞,則畔爲百畞之界也。引申爲凡界之偁。或叚泮爲之。《氓詩》曰:隰則有泮。傳曰:泮,坡也。坡卽陂。箋云:泮讀爲畔。畔,涯也。《經典》多借爲叛字。《論語》。佛肸以中牟畔。《大雅》。無然畔援。傳曰:無是畔道。無是援取。

从田。半聲。

段注薄半切。十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同伴,古亦借畔為之,正字當作㚘。

白话解释

畔,田界。字形采用“田”作边旁,“半”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畔字構形有二:秦系文字從田、半聲。從田,指劃分的對象與田地相關;半聲,聲兼義,指由完整而分離。從田、半聲,表示劃分田界之意。楚系文字從田、從斗。從田,指劃分的對象與田地相關;從斗,古人曾以半斗衡量交易物品的價值,所以布幣文字以「㪵」為半字,而保留半斗為量物標準的依據(參考張光裕《先秦泉幣文字辨疑》說法)。楚系文字從斗,也是取用半斗量物之意。篆文、隸書、楷書皆承戰國秦系文字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畔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909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1171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871頁
4說文校箋第610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545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2025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382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678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899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63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58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483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3366頁【補遺】第18013頁
14通訓定聲第297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210頁【崇文】第4837頁
16說文句讀第2001頁
17章授筆記第573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372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262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