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shí ㄕˊ dàn ㄉㄢˋ

卷九石部共5画
说文解字

卷九

石部

5画

U+77F3

常隻切

石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下反切常隻切頁碼311頁,第14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从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八反切神隻反頁碼774頁,第6行,第1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從石。

鍇注臣鍇曰:「囗音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下反切常隻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792頁,第2許惟賢784頁,第3

石山石也。

段注或借爲碩大字。或借爲䄷字。䄷,百二十斤也。

在厂之下。囗象形。

段注常隻切。古音在五部。

凡石之屬皆从石。

白话解释

石,山上的石头。好像石头在山崖之下;囗,是石块的象形。所有与石相关的字,都采用“石”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石有二例,一為,一為。前者不易看出它和石有什麼關係,後者從、從概是之誤。訖於金文作,承自甲文第二例,據此而論,厂為山崖,獨體象形;「」僅一實象符號,沒獨立的形、音、義。合而視之,則可表山石之義,也就是石塊的意思。戰國文字三例,較之金文之,多了山崖層疊之痕跡,不影響其音、義。篆文顯然承自金文之形而來,唯一不同的是:「」改為「」,以示山石的形、義。字經隸書,體變作,厂形稍有改變;楷書沿之,失形更多,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除卻甲文的第一例,都由象形附加實象而成。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有學者以「石」本作厂,像磬省卻右邊之形,屬獨體象形;後借為方國之名,就增繁文以別之,是甲文的常例(《文字析義》,P.192),可備一說。

石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15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777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594頁
4說文校箋第398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373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345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29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628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98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243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38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320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9325頁【補遺】第17415頁
14通訓定聲第185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805頁【崇文】第3217頁
16說文句讀第1278頁
17說文新證第727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2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893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