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ㄐㄧˋ

卷十三糸部共9画
说文解字

卷十三

糸部

9画

U+7D00

居擬切

紀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居擬切頁碼432頁,第16

紀絲別也。从糸己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後出字,己為十幹,借義所專,因又製此加糸傍也。」按:金文紀作己,不從糸。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居擬切頁碼1027頁,第2行,第3

紀絲別也。從糸己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居擬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577頁,第3許惟賢1122頁,第1

紀別絲也。

段注別絲各本作絲別。棫樸《正義》引紀,別絲也。又云:紀者,別理絲縷。今依以正。別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爲紀。眾絲皆得其首,是爲統。統與紀義互相足也。故許不析言之。《禮器》曰: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注曰:紀者,絲縷之數有紀也。此紀之本義也。引申之爲凡經理之稱。詩。網紀四方。箋云:以罔罟喻爲政。張之爲綱。理之爲紀。《洪範》九疇。四,五紀。斗牽牛爲星紀。《史記》每帝爲《本紀》,謂本其事而分別紀之也。詩。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毛傳》曰:其神足以綱紀一方。箋云:南國之大川。紀理眾水。使不壅滯。

从糸。己聲。

段注居擬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絲别」,絲之派别,不必改為「别絲」。《五帝本紀》,紀與經同,經傳與紀傳同。

别,分絲也;引申為綱紀。

白话解释

纪,另起丝头作结记事。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己”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作「己」,僅是紀音。戰國文字左像「糸」右像「己」。篆文從糸、己聲。從「糸」,指絲縷;「己」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3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094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817頁
4說文校箋第569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887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16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34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2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546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449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577頁【補遺】第17897頁
14通訓定聲第69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20頁【崇文】第4477頁
16說文句讀第1860頁
17章授筆記第539頁,第8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4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96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