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shèng ㄕㄥˋ

卷十二耳部共13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耳部

13画

U+8056

式正切

𫆅

聖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式正切頁碼399頁,第4

聖通也。从耳呈聲。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甲骨文)象人上着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誼為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許君以形聲說之,非是。聽、聲、聖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𨲢𨲚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詩令反頁碼959頁,第6行,第1

聖通也。從耳呈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式正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2365頁,第1許惟賢1028頁,第1

聖通也。

段注《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

从耳。

段注聖从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呈聲。

段注式正切。十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通達事理曰聖。聖與聽音義相似,鐘鼎篆聖聽皆作囗。孔子六十而耳順,則達乎聖之域,即善聽也。

鐘鼎作囗,即聽字,聖人者,通人,能聽人也。

聖人者,通人也。通達事理曰聖。聖與聽音義相似(聖古音近聽)。鐘鼎文聖聽皆作囗。孔子六十而耳順,則達乎聖之域,即善聽也。或謂聖當訓聆,聽當訓通,因聖从呈、聽从悳也。而聽又引申為善(?),此說亦可從。

聖人者,通人也,通達事理也。聖聽音義相似,鐘鼎皆作囗。孔子六十而耳順,則達乎聖之域,即善聽也。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像人上著大耳、從口。像人上著大耳,強調耳朵聽覺的敏銳;從口,本義是嘴巴,此指聲音的來源(參考李孝定說法)。金文形聲化為從耳口、?聲。戰國文字進一步將口、?結合為呈字,形變為從耳、呈聲。篆文、隸書、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聖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7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003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756頁
4說文校箋第522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471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1730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92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84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1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12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500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415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677頁【補遺】第17776頁
14通訓定聲第3485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37頁【崇文】第4145頁
16說文句讀第1702頁
17說文新證第840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88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71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1099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