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guó ㄍㄨㄛˊ

卷十二耳部共14画
说文解字

卷十二

耳部

14画

U+805D

古獲切

聝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獲切頁碼399頁,第23

聝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

馘聝或从𩠐

附注段玉裁注:「今經傳中多从首。」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馘』字,為軍戰斷敵人之首,金文加聲符『或』作『馘』,《說文》或體承此;其後篆形从耳,或因軍制改取敵人之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古獲切頁碼961頁,第3行,第1

馘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從耳或聲。

反切………頁碼961頁,第3行,第2

聝或從首。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368頁,第2許惟賢1029頁,第10

馘軍戰𣃔耳也。

段注《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

《春秋傳》曰:㠯爲俘聝。

段注《左傳》成三年文。

从耳。或聲。

段注古獲切。古音在一部。

聝或从𩠐

段注今經傳中多从首。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引申為斬頭之馘,又引申生人之面亦曰馘,「槁項黄馘」是也。

引申生人之臉亦曰聝,《莊子》「槁項黄馘」。

或作馘。本訓斷耳,引申謂殺頭曰聝,再引申生人之面亦曰聝,如云「槁項黄聝(老人面也)」是也(見《莊子》)。

或作馘。斷耳,引申為已殺之頭,再引申為生人之頭,如《莊子》「槁項黄聝(老人面也)」。

聝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88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005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757頁
4說文校箋第523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472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173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929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86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51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3頁,第13字
11標注說文第501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416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695頁【補遺】第17779頁
14通訓定聲第887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1039頁【崇文】第4153頁
16說文句讀第1705頁
17說文新證第843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489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九冊,第592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102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