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yǒng ㄩㄥˇ

卷三言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三

言部

12画

U+8A60

爲命切

詠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頁碼72頁,第1

詠歌也。从言永聲。

咏詠或从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于柄反頁碼202頁,第6行,第1

咏歌也。從言永聲。

鍇注臣鍇曰:「《尚書》:『歌永言。』」

反切………頁碼202頁,第6行,第2

詠或從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古音第十部頁碼378頁,第1許惟賢170頁,第4

咏歌也。

段注《堯典》曰:歌永言。《樂記》曰: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从言。永聲。

段注爲命切。古音在十部。

詠或从口。

白话解释

咏,歌吟。字形采用“言”作边旁,“永”作声旁。“咏”,有的“詠”采用“口”作边旁,写作“咏”。

字形解说

金文從口、永聲。篆文從言、永聲,或體從口、永聲。隸書、楷書從言、永聲。「詠」的本義為長聲歌唱、吟唱,因此從「言」(或「口」,言是用口發聲,義屬同類)表義;從「永」聲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永」字的本義是河水長流,歌咏必需拉長聲,就像河水長流,因此「詠」從「永」聲有兼義的功能。各形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

詠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43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204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163頁
4說文校箋第9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92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324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56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318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48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8頁,第29字
11標注說文第98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73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007頁【補遺】第16442頁
14通訓定聲第367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02頁【崇文】第805頁
16說文句讀第281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48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260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