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ㄍㄜˊ ㄌㄧˋ

卷三鬲部共10画
说文解字

卷三

鬲部

10画

U+9B32

郞激切

鬲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郞激切頁碼85頁,第24

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

䰛鬲或从瓦。

㽁漢令鬲从瓦厤聲。

附注徐鍇繫傳:「上頸也,腹交文謂其刻飾也。」王筠句讀:「字之上象脣,銘往往在脣……皆外象其形,內象其文,下象其足,小篆斷為三截,不甚象也。」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甬》:「鬲為純象形文,䰛為加義旁字,㽁則純形聲字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連的反頁碼236頁,第2行,第1

㽁鼎屬也,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從鬲。

鍇注臣鍇曰:「上頸也。腹交文,謂其刻飾也。五觳,六斗也。」

反切………頁碼236頁,第4行,第1

漢令鬲從瓦厤聲。

鍇注臣鍇曰:「漢中蜀地以瓦爲之也。」

反切………頁碼236頁,第4行,第2

鬲或從瓦。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郞激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441頁,第3許惟賢199頁,第3

㽁鼎屬也。

段注《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

實五觳。

段注《考工記》。陶人爲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

𣁬𦫵曰觳。

段注大鄭云:觳受三豆。後鄭云:觳受𣁬𦫵。按《瓬人》職云:豆實三而成觳。大鄭本之。今俗本譌爲觳受三𣁬。誤甚。許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無此義也。魏三體石經以鬲爲大詰嗣無疆大歷服之歷。同在十六部也。

象腹交文三足。

段注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記圖》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腳。《漢・郊祀志》則云鼎空足曰鬲。釋款爲空。郞激切。十六部。

凡鬲之屬皆从鬲。

鬲或从瓦。

段注《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傳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馬曰:翮亦作䰛。同音歷。三翮六翼謂九鼎。空足曰翮。翼卽耳。事見《爾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爾雅》曰:鼎,款足謂之鬲。附耳外謂之釴。

《漢令》鬲。从瓦。厤聲。

段注謂載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樂浪挈令織作𥿮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篆應作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開口、器頸、器腹、三足之器。另一例作,像有蓋、頸、腹、三足之器。金文二例,大體和甲文第二例相同,只是多了些飾紋,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沿於甲文第二例以及金文之形,甚為明顯,只是其器蓋、器腹和器頸脫離,稍失其形。隸書作,繼自篆文之形,上增一點,純屬飾畫。楷書之形,則又貼近篆文之。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70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240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90頁
4說文校箋第116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110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391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672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56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73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9頁,第23字
11標注說文第116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86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350頁【補遺】第16495頁
14通訓定聲第2137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238頁【崇文】第949頁
16說文句讀第334頁
17說文新證第189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27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三冊,第289頁,第3字
20古字釋要第296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