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qín ㄑㄧㄣˊ

禾部共10画上下结构U+79E6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禾部

10画

5画

上下结构

会意字

DWTU

QKHD

COMF

50904

4440

3956

U+79E6

1113431234 横、横、横、撇、捺、撇、横、竖、撇、点

𣜈 𥘿 𥠼 𥢮 𥣠

秦字概述

折叠展开

〔秦〕字拼音是qín,部首是禾,总笔画是10画。

〔秦〕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𡗗"、禾”,五行属火。

〔秦〕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是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秦〕字仓颉码是QKHD,五笔是DWTU,四角号码是50904,郑码是COMF,中文电码是4440,区位码是3956

〔秦〕字的UNICODE是U+79E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206,UTF-32:000079e6,UTF-8:E7 A7 A6。

〔秦〕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1772,属次常用字

〔秦〕字异体字是𣜈𥘿𥠼𥢮𥣠

秦的笔顺

折叠展开
Loading...

秦的意思

折叠展开

qínㄑㄧㄣˊ

基本解释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朝( zhāo )~暮楚。~晋之好。~楼楚馆(旧时指妓院)。

中国朝代名。~代。~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亦称“明镜高悬”)。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秦,部落名 Qin tribe。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 —— 《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古国名 Qin state。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the Qin Dynasty

秦王不说。 —— 《战国策·魏策》秦灭 韩亡 魏。秦王色挠。

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5.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China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 —— 《乐府诗选》

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6.古地区名 Qin district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7.陕西省的简称 Shanxi province。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8.通“”。蝉的一种。螓首a cicada-like insect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秦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feudal state of Qin; the Qin dynasty (from which the name 'China' comes)
  2. Qin (Eig, Fam)​, Qin, auch Ch’in oder Ts’in, (778 v. Chr. – 207 v. Chr.)​ war ein Königreich in China während der Zeit der Frühlings- und Herbstannalen sowie der Zeit der Streitenden Reiche. Der Staat Qin verfolgte eine expansive Politik, die dazu führte, dass es ganz China zum ersten Mal vereinte und zur Gründung der Qin-Dynastie führte. Der Ahnenname des Hauses Qin lautet Yíng 嬴 , der Clanname ebenso wie das Reich: Qin.
  3. riz, (nom de famille)​

秦的国语辞典解释

折叠展开

qínㄑㄧㄣˊ

详细解释

1.朝代名。参见“秦朝”条。

2.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3.姓。如宋代有秦观。

注: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秦的两岸词典解释

折叠展开

qínㄑㄧㄣˊ

详细解释

1.古国名。周朝诸侯国,后为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2.朝代名(221B.C.—206B.C.)。秦王嬴政所建,后为项羽所灭。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

3.陕西的别称。

秦腔、秦川。

4.姓。

注: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