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shí

名实不副

拼音 míng shí bù fù 怎么读

注音 ㄇㄧㄥˊ ㄕˊ ㄅㄨˋ ㄈㄨˋ

繁体 名實不副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名不副实

反义词 名副其实

名实不副的意思

折叠展开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
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用法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例子鲁迅《十四年的“读经”》:“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

名实不副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名不副实”。见“名不副实”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名不副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名不副实”典源作“名实不副”。“”指名声、名义,“”指实际的情形,名和实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实”,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实”了。古人十分重视“”、“”的重要性,如《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孔子强调要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如此一来,做事才会成功。在所引典源《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中,王莽为了篡夺汉室,所以千方百计地为自己铺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马,先掌握朝中的实权。但是有实权,而无名义,容易遭人非议。所以他上书太后,认为自己身为宰相,统领朝廷百官,却没有象征身分的印信,显得名实不副,因此请太后授他宰相印章,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后来“名不副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空有虚名,不合实际。出现“名不副实”的书证如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

【书证】

  • 01.《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源)

名实不副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have an undeserved reputation

名实不副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íng), 口部,共6画

①. 人或事物的称谓。 如: 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②. 起名字。 如: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③.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 如: 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④. 叫出,说出。 如: 不可名状。

⑤. 声誉。 如: 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⑥.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 如: 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⑦. 占有。 如: 不名一文。

⑧. 量词,用于人。 如: 三名工人。

读音(shí), 宀部,共8画

①. 充满。 如: 实心。充实。虚实。

②.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 如: 实话。实惠。实际(真实情况)。实践(实行;履行)。实体。实情。实施。实数。实事求是。名实相符。

③. 植物结的果。 如: 果实。开花结实。

④. 富足。 如: 殷实。富实。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fù,pì), 刀部,共11画

㈠ 副 [ fù ]

①.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 如: 副职。副手。副官。副使。

②. 附带的,次要的。 如: 副业。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产品。副作用。

③. 相配,相称(chèn )。 如: 名实相副。其实难副。

④. 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手套”,“全~武装”;b.指态度,如“一~笑脸”)。

㈡ 副 [ pì ]

①. 剖开,裂开。 如: “不坼不副”。

名实不副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