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pánfèng

龙蟠凤舞

拼音 lóng pán fèng wǔ 怎么读

注音 ㄌㄨㄥˊ ㄆㄢˊ ㄈㄥˋ ㄨˇ

繁体 龍蟠鳳舞

近义词 龙飞凤舞

龙蟠凤舞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龙飞凤舞”。见“龙飞凤舞”(一)。01.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五・诗文类・宋戴遗诗》:“大字如指顶,小字如芝麻,或行或楷,真有龙蟠凤舞之象。”

即“龙飞凤舞”。见“龙飞凤舞”(二)。01.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郊坰杂记・香山寺》:“凭栏东望,不但芙蓉十里,粳稻千顷,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偪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

【典故】

此处所列为“龙飞凤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一)草书为中国书法的一种书写字体,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大约起于汉代。草书初创时称为“章草”,是将隶书简省点画,保存波势,草率写成,但字字分离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将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于是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南朝梁武帝,名萧衍,博学能文,并擅长书法,曾作〈草书状〉一文,对草书变化多端的体态赞叹有加。他形容草书笔势婀娜时如柔弱的柳树,耸峙挺拔时如摆动的长松,婆娑委曲时如飞舞的凤,宛转周折时如蟠伏的龙,文云:“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后来“龙飞凤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书法笔势飘逸,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迹潦草零乱。(二)天目山位于浙江省临安县西北与潜县交接处,有东西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池水清澈冷冽,故名为“天目”。宋代岳珂《桯史》中引录了一段其他典籍对天目山的描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骞凤舞到钱塘。”“钱塘”指的是钱塘江,位于浙江省杭州县城以南;“两乳”则应指天目山的东西两峰。这两句话描述了天目山气势之奔放,峰峦起伏,蜿蜒至钱塘江。后来“龙飞凤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

【书证】

  • 01.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五・诗文类・宋戴遗诗》:“大字如指顶,小字如芝麻,或行或楷,真有龙蟠凤舞之象。”

  • 01.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郊坰杂记・香山寺》:“凭栏东望,不但芙蓉十里,粳稻千顷,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偪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

龙蟠凤舞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lóng), 龙部,共5画

①.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如: 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②.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 如: 恐龙。

③.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 如: 龙颜。龙体。龙袍。

④. 姓。

读音(pán), 虫部,共18画

①. 屈曲,环绕,盘伏。 如: 蟠蜿。蟠萦。蟠结。蟠踞(亦作“蟠据”)。蟠道。蟠龙。蟠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蟠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蟠虎踞。

读音(fèng), 几部,共4画

①. 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 如: 凤凰。凤雏(幼小的凤;喻英俊少年)。龙肝凤髓(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龙驹凤雏(喻有才华的英俊青少年)。雏凤清于老凤声。

②. 姓。

读音(wǔ), 舛部,共14画

①.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 如: 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

②. 耍弄。 如: 舞弊。舞文弄墨。

龙蟠凤舞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