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

复制

tóng ㄊㄨㄥˊ zhuàng ㄓㄨㄤˋ

正文・子集中人部共14画
康熙字典

正文子集中

人部

14画

U+50EE

僮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0頁,第15

同文書局本: 第117頁,第30

標點整理本: 第42頁,第28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𡘋音同。
說文》:未冠也。又,《前漢・衞靑傳》〔註〕:僮者,婢妾之總稱。
史記・貨殖傳》:卓王孫家僮八百人。
前漢・張安世傳》:僮七百人,皆有手技。
玉篇》:僮幼迷荒者。
詩・鄭風》:狂僮之狂也且。〔傳〕狂行僮昏所化也。
廣雅》:僮,癡也。今爲童。

又,無知貌。揚子《𤣥》:物僮然未有知。

又,竦敬貌。
詩・召南》: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徐、僮、取慮三縣名,屬臨淮郡。

又,姓。漢交趾刺史僮尹。鄭樵《族略》:卽童姓。或从人,以別其族。

韻會》:《說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注解

〔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僮〕字是多音字,拼音是tóng、zhu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童,五行属

〔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童声。本义是未成年的人。

〔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óng] ⑴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⑵ 同“童”。 [zhuàng] ⑴ 〔~族〕中国少数民族,今改作“壮族”。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