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

复制

ㄧˋ

正文・酉集下邑部共7画
康熙字典

正文酉集下

邑部

7画

U+9091

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5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267頁,第42

標點整理本: 第1254頁,第6

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𡘋音浥。
說文》:國也。
正韻》:都邑也。
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
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稱邑。
書・湯誓》:率割夏邑。
詩・商頌》:商邑翼翼。

又,侯國亦稱邑。
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
詩・大雅》:作邑于豐。

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
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
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註〕於邑,短氣也。

又,邑邑,與悒悒通。
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又,複姓。
廣韻》:漢有邑由氏。

又,《集韻》、《正韻𡘋遏合切,音姶──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
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又,叶弋灼切,音藥。
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

說文》从囗,音圍,象四境;卪聲,尊𤰞大小有等,故从卪會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

注解

〔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邑〕字拼音是,上下结构,五行属

〔邑〕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 ),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是国。

〔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ì] ⑴ 城市,都城⑵ 旧指县⑶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⑷ 古同“悒”,愁闷不安。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