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

复制

ㄒㄩ

正文・戌集下頁部共12画
康熙字典

正文戌集下

頁部

12画

U+9808

須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53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1399頁,第23

標點整理本: 第1393頁,第1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𡘋音需。
說文》:面毛也。
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
逸雅》: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又,待也。
易・歸妹》:歸妹以須。
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又,與𩓣通。
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𩓣矣。
爾雅・釋詁》:𩓣,待也。

又,資也、用也。與需通。
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臭。〔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又,斯須,猶須臾也。
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又,遲緩也。
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
前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又,須女,星名。
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𤰞者。

又,國名。
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
公羊傳》作須胊。
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又,《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
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又,邑名。
詩・邶風》:思須與漕。〔註〕須、漕,衞邑。又,《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又,菜名。
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又,草名。
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又,鳥名。
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又,兵器。
逸雅》: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又,揚子《方言》:須,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𨢄弊,謂之須

又,姓。
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
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又,人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又,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又,《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
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註〕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𦕈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

說文》〔徐註〕:此本須𩯭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卷目考證・戌集下 部首頁部

愛日堂藏本: 第817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78頁,第4

《逸雅》頤下曰須。

謹按語見釋名,今將逸雅改爲釋名。

《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𩓣矣。

謹按原文本作須,其義則爲𩓣。石經及各本皆同。今仍改須。

《爾雅・釋獸須屬》魚曰須,鳥曰臭。

謹照原文曰臭改曰狊。

《前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

謹照原書前漢改後漢。

《詩・邶風》思須與漕。〔註〕須,漕,衞邑。

謹照原文註改傳。

《逸雅》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謹按所引出釋名,今將逸雅改爲䆁名。

《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註〕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

謹照原書註改爲釋文。

注解

〔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須〕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彡、頁

〔須〕字造字法是本字作“須”。後作“鬚”。象形。從頁,從彡,頁( xié ),頭,彡( shān ),表毛飾。指人面上的毛。本义是鬍鬚。

〔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ū] ⑴ 必得,應當⑵ 等待,停留⑶ 〔~臾〕片刻,一會兒。⑷ 鬍鬚⑸ 像鬍鬚的東西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