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

复制

ㄩˋ

正文・亥集上鬯部共29画
康熙字典

正文亥集上

鬯部

29画

U+9B31

𦉠

鬱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上 部首鬯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89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458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1455頁,第24

古文: 𦉠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𡘋紆物切,音罻。
說文》:木叢生者。
詩・秦風》:鬱彼北林。〔傳〕鬱,積也。〔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傳〕棣屬。〔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
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
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

注解

〔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鬯部

〔鬱〕字拼音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缶、林、冖、鬯、彡

〔鬱〕字造字法是“鬱”爲形聲,從林,鬱( yù )省聲。本义是繁盛的樣子。

〔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叢集茂密。《説文•林部》:“鬱,木叢生者。”《詩•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鬱彼北林。”⑵ 隆盛;繁多。《文選•木華〈海賦〉》:“𣽴濆淪而滀漯,鬱沏迭而隆頹。”⑶ 幽深。《廣雅•釋器》:“鬱,幽也。”⑷ 阻滯;閉塞。《正字通•鬯部》:“鬱,幽滯不通。”⑸ 蘊結。《淮南子•氾論》:“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濁之則鬱而無轉,清之則燋而不謳。”⑹ 憂愁;憂鬱。《正字通•鬯部》:“鬱,愁思也。”⑺ 怨恨。《吕氏春秋•侈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鬱,國愈亂。"⑻ 暴怒。《文選•潘岳〈射雉賦〉》:“鬱軒翥以餘怒,思長鳴以效能。”⑼ 熱氣。《爾雅•釋言》:“鬱,氣也。”⑽ 果名。李的一種。《字彙•鬯部》:“鬱,樹名,高五六尺,實大如李而色赤,食之甜。”⑾ 神名。南朝梁宗懔《荆楚歲時記》引《括地圖》:“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⑿ 高,大。《畐韻•物韻》:“鬱,長也。”《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正殿塊以造天兮,鬱並起而穹崇。”⒀ 腐臭。《廣雅•釋器》:“鬱,臭也。”⒁ 鬱金香草。也作“𩰪”。《集韻•迄韻》:“鬱,《説文》:‘芳艸也。’通作鬱。”⒂ 水名。古代泛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右江、郁江、得江及廣東省的西江。也作“鬱”。《山海經•海内東經》:“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⒃ 古郡名。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置。轄境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除桂林市、賀州市、梧州市及玉林市一部分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也作“鬱”。《漢書•地理志下》:“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⒄ 姓。《廣韻•物韻》:“鬱,姓。出《姓苑》。”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汉语国学网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