𤯌

复制

gān ㄍㄢ

卷五甘部共16画
说文解字

卷五

甘部

16画

U+24BCC

𤯌

古三切

𤯎𤯍

𤯌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頁碼149頁,第5

𤯌

異體𤯎𤯍

𤯌和也。从𤮺麻麻,調也。甘亦聲。讀若函。

附注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改「𤯌」為「𤯍」。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庚堪反頁碼380頁,第7行,第2

𤯌和也,麻調也。從甘、麻,甘亦聲。讀若函。

鍇注臣鍇曰:「麻音歷,稀疎勻調也。會意。《晉書》有郭𤯌。」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805頁,第3許惟賢358頁,第5

𤯍

𤯍和也。

段注和當作盉。寫者亂之耳。《皿部》曰:盉,調味也。

从甘厤。厤,調也。

段注說从厤之意。《厂部》曰:厤,治也。《秝部》曰:稀疏適也。稀疏適者,調龢之意。《周禮》。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此从甘厤之義也。各本及篇,韵,《集韵》、《類篇》,字體皆譌。今正。

甘亦聲。讀若函。

段注古三切。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枚乘《七發》「勺藥之和」,聲轉為「藡歷」,曆之訓和,亦樂之音轉耳[一]。

枚乘《七發》:「勺藥之和(聲?)」「勺藥」音轉為「適歷」,均可訓和。[一]《文選•枚乘•[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醤」,李善注張衡《南都賦》:「《子虛賦》曰:芍藥之和,具而後進也。文穎曰:五味之和」。

𤯌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96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39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305頁
4說文校箋第196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84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66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17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677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97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18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194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1540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029頁【補遺】第16741頁
14通訓定聲第544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403頁【崇文】第1609頁
16說文句讀第594頁
17古字詁林第四冊,第769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480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