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ㄨˊ

卷十夨部共7画
说文解字

卷十

夨部

7画

U+5433

五乎切

𠯵𡗾𡗿

吳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頁碼343頁,第16

異體呉、𠯵、吴

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

鉉注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𡗾

異體𡗿

𡗾古文如此。

附注段玉裁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

附注《說文新證》:「从夨口。林義光《文源》謂:『夨象人傾頭形,哆口矯首,讙呼之象。……讙譁之譁、歡娛之娛,並與吳同音,實皆以吳為古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阮孤反頁碼836頁,第5行,第1

𡗾姓也,亦郡也。󰊚,大言也。從夨、口。

鍇注臣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也。《詩・頌》曰:『不󰊚不揚,不告於訩。』今寫《詩》者擅改󰊚作㕦,又音作華,其謬甚矣。會意。」

反切………頁碼836頁,第6行,第1

古文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973頁,第4許惟賢863頁,第3

𡗾大言也。

段注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从夨口。

段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𡗾,古文如此。

段注从口大。

白话解释

吴,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是说大话。字形采用“矢、口”会义。,古文的“吴”写成这样。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像奔走之形、從口,像人奔跑時,兩手前後擺動之形,表示追趕的動作;從口,是說話的動作。表示邊奔跑邊大聲吆喝對方。金文、篆文形變為「從夨口」,「夨」是傾頭,表示傾頭而大聲說話。戰國文字、《說文》古文改從「大、口」,大是人正面站立,已看不出必須大聲說話的原因。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吳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76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85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651頁
4說文校箋第440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407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474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51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01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16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68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425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352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119頁【補遺】第17541頁
14通訓定聲第155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77頁【崇文】第3505頁
16說文句讀第1417頁
17說文新證第767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813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964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