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yuè ㄩㄝˋ

卷九山部共17画
说文解字

卷九

山部

17画

U+5DBD

五角切

𡵹𡶳𡷒𡵽𡴳

𡶓

嶽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下反切五角切頁碼305頁,第2

嶽東,岱;南,靃;西,崋;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𡵹

異體𡶳𡷒𡵽𡴳、岳

𡵹古文象高形。

附注段玉裁注:「今字作岳,古文之變。」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孫詒讓釋岳,謂象山上更為丘山,再成重象之形,正以形容其高。楚文字从山、犬,李守奎《楚文字編》收在『嶽』字條下,當係以為从山,獄省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八反切逆捉反頁碼760頁,第1行,第1

𡵹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廵狩至。從山獄聲。

鍇注臣鍇按:《白虎通》:「嶽,确也,王者廵守确切,德也。」《尚書》曰:「王乃時廵守,考制度于四嶽。」

反切………頁碼760頁,第2行,第1

古文象高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下反切五角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747頁,第2許惟賢765頁,第2

𡵹東岱,

段注見下。

南靃,

段注南靃者,衡山也。在今湖南衡州府衡山縣西北。《風俗通》曰:衡山一名霍山。《爾雅・釋山》曰:霍山爲南嶽。尚書《大傳》、《白虎通》皆舉霍山。《毛傳》則曰:南嶽,衡。許宗毛者也。曰南霍,正皆謂今湖南之衡山。卽《漢・地理志》長沙國湘南縣東南之《禹貢》衡山也。《封禪書》。漢武帝元封四年。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此郭景純所謂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天柱者。葢自是天柱始有霍山之名。而衡山不曰霍山矣。許言霍者,從其朔偁也。天柱山者,今安徽六安州霍山縣南之霍山是也。

西𡼙

段注見下。

北恒,

段注《爾雅》曰:恒山爲北嶽。《毛傳》曰:北嶽,恒。《禹貢》職方之恒山也。在今直𣜩省定州曲陽縣。

中大室。

段注大各本作泰。今正。古書大字,俗或讀他葢切。改爲太。又改爲泰。葢不可盡正矣。《爾雅》曰:嵩高爲中嶽。《封禪書》、《郊祀志》皆曰:中嶽,嵩高也。按《禹貢》曰外方。《左傳》曰大室。《國語》曰崇山。崇之字亦作崈,亦作嵩。故崇山亦曰崈高山,亦曰嵩高山。《地理志》。潁川郡崈高縣。武帝置。以奉大室山。是爲中岳。古文以崇高爲外方山也。大室,崇高錯舉。可見一山數名。卽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北之嵩山也。

王者之所㠯巡狩所至。

段注㠯,用也。王者所用至此而巡狩也。巡狩者,巡所守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按《堯典》。二月至于岱宗。五月至于南嶽。八月至于西嶽。十有一月至于北嶽。不言中嶽也。而《封禪書》、《郊祀志》述《堯典》皆云:中嶽,嵩高也。何氏注《公羊》則偁《堯典》,而補其文曰:還至嵩。如初禮。應劭《風俗通》則曰:中嶽,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其說乖異。

从山。獄聲。

段注五角切。三部。

古文。象高形。

段注今字作岳。古文之變。

白话解释

岳,是中华大山,东岳叫“泰山”;南岳叫“衡山”;西岳叫“华山”;北岳叫“恒山”;中岳叫“嵩山”。嵩山也叫“泰室”,是古代帝王巡狩所到的王苑。字形采用“山”作边旁,“獄”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嶽」作「岳」,像山上有山,連綿不斷到最高處。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嶽」字則未見於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篆文始出現「嶽」字,《說文》解釋「嶽」字為中國五大名山的五嶽,是古代天子祭天、巡狩的地方,分析結構為「从山、獄聲」。《說文》古文則繼承甲骨文而加予簡化。隸書皆作「从山、獄聲」,只是「山」形或在上、或在下。楷書根據《說文》篆文作上山下獄的「嶽」字。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則根據《說文》古文作「岳」字。

嶽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01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759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581頁
4說文校箋第38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365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313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24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52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93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37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377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3125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9133頁【補遺】第17389頁
14通訓定聲第1501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82頁【崇文】第3125頁
16說文句讀第1245頁
17說文新證第721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21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875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