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dūn ㄉㄨㄣ duì ㄉㄨㄟˋ

卷三攴部共12画
说文解字

卷三

攴部

12画

U+6566

都昆切

𣀦

敦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都昆切、丁回切頁碼98頁,第17

𣀦

異體敦、㪟

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𦎫聲。

附注桂馥義證:「《集韻》引『一曰』下有『大也,勉也』四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得昏反頁碼262頁,第6行,第2

𣀦怒也,詆也。一曰訪行也。從攴𦎧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都昆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497頁,第6許惟賢223頁,第3

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

段注皆責問之意。《邶風》。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義訓責問。故從攵。誰何見《言部》。

从攴。𦎧聲。

段注都昆切。十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敦、詆雙聲。

「王事敦我」,督責我也。之灰對轉。一成為敦丘=𠂤丘,引申為𠂤聚(帥、官皆从𠂤),今音轉變以敦、𠂤為二字。《詩》「敦彼行葦」,「有敦瓜苦」,皆訓聚,即𠂤之假借,今團練亦𠂤字。屯兵、屯田亦𠂤字之假。屯,草出難也。《莊子》「生于陵屯」(與𠂤、阜同,非聚也)。

訓詆者,敦、詆雙聲。

字形解说

金文敦字從攴、?聲。從攴,指督責而言;?聲,表示音讀。?字《說文》:「孰也。」今俗所謂純熟字,戰國文字訛混入享字,所以?字亦訛變為敦。甲骨文、金文先借?為敦字,本義為逼迫,其後始分化出敦字。戰國文字字形偏旁從享,為隸書、楷書所從。篆文則承金文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敦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93頁,第15字
2陳昌治本第266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211頁
4說文校箋第130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125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44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76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78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644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78頁,第25字
11標注說文第129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966頁,第4字
13說文詁林第3677頁【補遺】第16551頁
14通訓定聲第317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63頁【崇文】第1049頁
16說文句讀第374頁
17說文新證第243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44頁,第8字
19古字詁林第三冊,第675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338頁,第5字